民俗体验、泼水狂欢、歌舞盛宴……近日,云南民族村白族“绕三灵”民俗会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执柳长者带领身着盛装的白族青年,舞动霸王鞭、敲响八角鼓,伴随舞龙表演,一路热闹非凡。“绕三灵”又称“观上览”,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迎神歌舞的盛大聚会,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视频下方的网友们纷纷表示:“第一次看到这样盛大的民俗活动,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太让人震撼了。”
账号“凉山发布”不久前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彝族小伙借短视频特效,让彝族文字‘跳动’起来#彝族文字”收获了数千点赞,也让彝族文字小“火”了一把。
从热气氤氲的传统美食,到精巧绝伦的民俗技艺,再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传说,鲜活生动的镜头将一隅乡土的万千风情记录下来,也给了很多隐藏在民间,甚至即将消逝的古老文化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著名的天文历算师和毕摩,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传承人曲比作哈先生数日前在昭觉日哈乡深山中悄然去世,而这样的事,在凉山几乎天天都在发生;乌梁海蒙古人保存的40首知名潮尔乐曲完全凭借连续几代人的记忆传承,这一特征使得潮尔音乐十分脆弱,岌岌可危……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下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用镜头打破时空壁垒,通过声画协同的方式跨越语言与地域的界限,将文化基因库里正在逝去的传统文化留存下来,传扬出去,让其重焕生机。
少数民族记忆得以延续
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村民能卡曼的短视频里,云雾缭绕的夹金山、鲜艳绽放的高山杜鹃、大山深处的牛棚、矫健勇猛的藏族汉子和麻利剪毛的妇女对于山外人来说新奇不已。
“这就是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能卡曼如实说。硗碛藏族乡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人。养殖牦牛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用牦牛毛制作衣服也曾是居住于此的人们所必备的技能。然而,伴随传统老手艺人的离世,以及现代商业化纺织技术日益普及,学习牦牛毛纺织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了让传统手艺不被湮没,能卡曼决心学好并传承这项传统手艺。
不仅是传统手艺,能卡曼至今还记得儿时坐在火塘边,听爷爷奶奶用嘉绒语讲过的关于英雄阿吾·格尔东和家园被神明护佑的古老故事。嘉绒语是当地的方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古藏语特征,是藏语演化的活化石。“嘉绒语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我们的民族有非常丰富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现在只有老一辈人会讲述了,如果不记录下来就要消失了。”能卡曼告诉记者,她想让更多的人在以后有机会了解嘉绒藏族,因此选择用镜头把老一辈人讲述的故事和嘉绒藏族的民俗文化记录下来,而短视频提供了非常便捷的记录和传播方式。
能卡曼接触到摄影,还要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中国西部开展的公益影像计划“乡村之眼”项目说起。作为一个普通的村民,起初项目团队找到能卡曼动员她拍摄视频时,她并不愿意,“我要照顾孩子,还要经营藏家乐,也从未摸过相机。”但当项目成员说起正在逝去的乡村传统文化时,深有同感的她最终答应下来。能卡曼的镜头把她眼中的家乡、嘉绒人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手艺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从当年的纪录片到如今的短视频,她始终坚持着当传统文化的记录者。
留住千年漆光溢彩
“彝族漆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色调,红色代表热情,黄色象征丰收,黑色喻示万物。”点开彝族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95后”女孩曲木史伍的短视频账号,黑、红、黄三种色彩构成的精美彝族漆器让网友们赞叹不已。
曲木史伍出生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哈甘乡的深山里,她的父亲是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在西昌创立了“三彩彝族漆器厂”。小时候曲木史伍经常在漆器厂里玩耍,耳濡目染下与漆器结了缘。彝族漆器的传承曾经“传男不传女”,带着对漆器的执着与热爱,曲木史伍在长辈的质疑声中,把车胎、底漆、补灰、打磨、髹饰等40余道工序熟练地掌握,终于在2017年独立完成第一件作品,得到了族中长辈的认可。然而,传统漆器因为脱离日常生活而面临滞销,漆器厂的20多位手艺人濒临失业。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领略彝族漆器的独特之美,曲木史伍决定,借助短视频平台把彝族传统漆器文化传播出去。回想自己用短视频记录漆器制作过程的尝试,曲木史伍说:“我对这项技艺非常有自信,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特色,拍出来的东西一定有人看。”徒手勾绘云纹火纹,线条需一笔成型、落笔无悔,短视频记录下的指尖魔法对外行人而言是一场独特的视觉享受。网友纷纷惊叹:“这双手被自然赋予了魔法!”
“短视频+”赋能传统文化
如今的能卡曼,是藏家乐的经营者,是四川雅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硗碛花腰带编织技艺”的传承人,也是一名摄影师。在十余年的时间里,能卡曼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嘉绒藏族的生活细节和传统文化。在她看来,近年来随着水电开发和旅游推广,自己所在的村庄已经彻底改变了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我要把那些传统习俗记录和留存下来。”她的镜头对准了割荞麦、种玉米、栽土豆的藏族妇女,民间庙会的“过桥”仪式,以及传统乡村婚礼上的“说红”场景……随着视频的传播,更多的人知道了硗碛藏族乡,当地牦牛毛织物、牦牛肉、蜂蜜等农副产品销量逐步提高,有的时候一件织物还没有织完,网友在她的视频里看上就早早预订下来。去年,她的“能卡曼手作”工作室因长期带领当地妇女们一起创业致富,被评为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
2018年,曲木史伍创立品牌“彝三彩”,将彝族三色美学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兼具实用与美学且具有文化辨识度的餐具、茶具、装饰画等产品。同时,她带着彝族漆器走进高校、亮相展会,与文旅融合,努力让漆器成为凉山的“文化名片”之一。目前,曲木史伍发布了300多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超过2亿次,单条最高点赞破50万。她认为,网友对漆器技艺的认可与称赞,让古老工艺走进了大众视野、焕发新生,这背后是千万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鲜活生动的镜头赋予了乡村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也重塑了乡村的文化生态。在短视频的互动空间里,在指尖轻点互动、真心点赞的喝彩间,珍贵的传统文化得以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