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灯火璀璨、人流如织。众多游客与市民汇聚于此,穿梭于古朴街巷,赏夜景、品美食,在袅袅烟火气中,感受这条古街的独特魅力。
近日,19时,中国旅游报社记者在街区入口看到,各种灯光点缀的仿古门楼与身后车水马龙的现代街道形成鲜明对比。一步迈入青石板路,仿佛踏入时空隧道,喧嚣渐远,唯余暖黄灯光温柔洒落,映照出老街绵长深邃的轮廓。
作为连城城区仅存成片的古街区,四角井涵盖了水南街和吴家巷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沿青石板路漫步,修葺一新的元代古城墙、明清特色古建筑与民国宗祠民居渐次呈现。街巷肌理完整,水系通连,形成“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的独特格局。
“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建筑老化、业态萎缩、人口外流,街区一度失去活力。”连城县政府党组成员、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李川龙指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感慨道,“2020年,连城县启动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更新改造工程,这一总投资约10亿元的项目,是连城首个城市更新项目,旨在打造‘历史保护+文旅融合’的样板。”
沿着水南溪畔行走,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客家廊桥在灯光映照下庄重而静谧,虽历经800余载,仍处处彰显古代工匠的智慧。不远处新修缮的文庙前,“文武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肃立,庙内的学池、兴贤坊、育才坊等,至今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持续推进街区的保护与活化。”连城县四角井项目办规划建设组组长林永声告诉记者,“截至2024年底,已修缮约300幢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活化利用明清及民国老宅约50幢,完成四角井文化公园、文庙、梨园、文昌阁、老电影院遗址等项目,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隐于街巷深处的龘院——龙纹木雕陈列馆中,各类珍贵木雕令人震撼。该馆由民间收藏家谢远忠、杨芳夫妇倾力打造,汇聚明清木雕藏品1200余件(套),涵盖木雕、门窗格扇、建筑构件、牌匾、楹联、传统家具等。其中龙纹多达2200多条,生动诠释客家龙信仰,成为连城古建筑活化利用的示范点。
临水而建的梨园戏台热闹非凡。记者看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客家木偶戏正在上演,小小木偶在艺人指间完成杂耍、茶道表演,甚至挥毫书写“冠豸山水,价值连城”字样,引来掌声不断。“太不可思议了。”上海游客王小姐连连赞叹。
连城县非遗资源丰富,拥有8项国家级、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我们推动非遗深度融入夜间消费,实现活态传承。”连城县四角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寿海介绍,通过引入雕版印刷、宣纸制作、四堡锡器制作等非遗技艺,连城打造了16家特色非遗工坊,构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活态展陈空间。还邀请全国各地十余个非遗项目前来展演,打铁花、火壶、风火轮等传统绝技与飞天凤凰、魔术等现代演艺交相辉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时的水南溪畔,“打铁花”火热上演。铁水洒向夜空,火花四溅,如天女散花,绚烂夺目;火壶表演中,表演者娴熟操控火焰,给游客们带来一种“火在天上飞,人在火中游”的惊险震撼视觉体验。鸿磊杂技团团长王磊从事表演20余年,他告诉记者:“团队10个人,除了‘打铁花’,还会飞天凤凰及魔术、小丑互动型表演。这两年街区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一周演6天,每天2到3场,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为保持热度,街区还常态化推出非遗市集,定期策划“非遗奇妙夜”等主题活动,以动态巡演、静态展演、沉浸体验为主线,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潮流巧妙融合,吸引数万游客前来打卡。
“‘非遗奇妙夜’已成功举办了10期。举办活动时,四角井便化身为‘非遗不夜城’,姑田大龙与莆田高跷同台,十番音乐与‘打铁花’交辉,雕版印刷等非遗项目增强展销互动,珍珠丸、灯盏糕等美食令人流连。”李川龙告诉记者,今年8月举办的“非遗奇妙夜”活动以“夏夜星河”为主题,巧妙串联无人机光影秀、国潮巡游、非遗展演等多元表演,时尚浪漫与文化底蕴并存,广受游客好评。
通过持续活化利用,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激活连城城区文旅市场,成为夜游经济新地标。数据显示,2024年街区接待游客380.8万人次,同比增长173%;今年1至8月接待游客267万人次,同比增长28%。
夜色渐深,离开四角井时已近23时,但街区依然热闹。灯笼微光漫洒青石板路,游客与市民的笑语在古巷中回荡。这座闽西古城的文化脉搏,正凭借四角井深厚的历史底蕴、活态的客家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旅创新,强劲跳动,向世界展示连城文旅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