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浸体验”到“温情陪伴” 智慧旅游蓬勃发展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1月03日 09时42分

  从景区和文博场馆里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到贯穿游前、游中、游后的AI伴游,再到智慧文旅治理平台……近年来,智慧旅游蓬勃发展,智慧“活水”全面渗透产业肌理。2025年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近日在江苏无锡举办。活动以“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场景展示、专题分享、对接交流等方式,展示智慧旅游发展成果,推动《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落地见效。

  从“沉浸体验”到“温情陪伴”

  行走在绘有商船、神兽纹样的空间内,游客小心翼翼地伸手,仿佛在触碰什么看不见的珍宝……南京博物院“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成了“网红”展。

  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莅坤介绍,展览以南京博物院藏品《坤舆万国全图》为核心,融合720°全景沉浸、4K超清画质及大空间交互VR技术,构建跨越时空的数字体验场景。展览自今年7月推出以来,已吸引10万余人次体验。

  当前,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让游客的出游方式从“观光打卡”变成“沉浸式体验”。今年春节前夕,无锡拈花湾发布“最炫烟火迎新年”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拈花湾景区的无人机和烟火表演通过AI特效包装呈现独特魅力。无锡拈花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介绍,拈花湾全新打造了AI塔,以边缘计算、无人机编队控制等技术,将视频中“拈花一指点塔”“蓝莲花开”等画面带进现实,带动游客量和旅游消费的双增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唐晓云说,研究院课题组专项调研数据显示,66.56%的游客愿意花更多的钱和时间体验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智慧旅游服务需要从“大而全”走向“精而优”,真正提升体验、解决痛点、具备独特性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更能赢得游客的青睐。

  这份青睐不仅来源于产品端的智能化改造,也在于服务端的人性化升级。得到APP专栏《蔡钰·商业参考》作者蔡钰认为,所谓智慧旅游的人性化,不仅是传统认知上友善、体贴的概念,还要用AI为各环节增加温度。

  以安徽黄山风景区为例,面积大、海拔高、地形复杂的特点,一度给游客游玩和景区管理带来许多困扰。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勇介绍:“近年来,我们开辟的6条无人机固定航线,建成的低空业务网络,在维持旅游秩序、开展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出的‘黄山智能体’,实现了全程AI伴游,可以在游前为游客定制精细化路线,也可以精准进行票务组合匹配,为游客节约时间。”

  有温度、有温情的智慧旅游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面向特定人群提供同样便捷的服务。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苏万生坦言,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在享受旅游优惠措施时,常面临人工核验证件、售检反复排队等难题。为此,公司推出了“景旅纵横”小程序,自今年4月上线以来,已服务超50万特定人群游客“免证优惠购票”“免证便捷入园”。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

  面对每年数十亿人次的客流与复杂多变的管理挑战,智慧旅游正通过数据驱动,推动治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前不久,苏州市民张先生一家四口到无锡惠山古镇旅游。在查看“慧游惠山”小程序后,张先生发现所有停车场均无空位,于是便按照小程序给出的推荐方案,选择距离景区1公里的停车场停放车辆,随后登上免费接驳公交车,几分钟后就到了景区。“确实很方便,服务很贴心,免去了排队停车的烦恼。”张先生说。

  无锡市惠山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铁军介绍,公司借助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的核心算法,建设了惠山古镇数智治理平台,为景区提供趋势性研判,并采用“分区管控”“分级预警”“分类响应”模式,形成“一键响应、一呼百应”的工作闭环。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文宣行业事业部行业专家覃宇星介绍,依托“云网数智”一体化技术底座,并借助“数字孪生+大数据”技术,中国电信打造了景区1∶1数字镜像,实现客流实时监测、高峰预警与智能调度,力求解决节假日拥堵难题。目前,该方案已累计服务游客超1.8亿人次,重点景区拥堵投诉量同比下降62%。

  四川智胜慧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鹏介绍,公司打造了“数字孪生+智能调度”体系,这种基于数据模型的预测与模拟,让管理部门从被动处理投诉和拥堵转向主动预判风险、优化资源调配,从而构建“韧性目的地”。

  作为月活达8.6亿的平台,高德地图通过分析客流热力、交通数据等,助力景区和政府部门提前部署管理力量。高德前不久推出的“扫街榜”上线当天就有1.2亿用户使用。高德云图交通与泛政府业务总经理李新辉介绍,“扫街榜”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近1300多万个日常生活服务目的地,可以为企业运营、政府治理带来诸多益处。

  从“单点突破”到“共同成长”

  智慧旅游正从技术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的“单向赋能”过程,演变为供需双方、平台、政府与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生态共建”工程。

  南京师范大学文旅融合与智慧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葛军莲认为,在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中,“适配”比技术更加关键,科技企业要精准把握文旅行业的实际需求,深耕文旅专业知识,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与文旅行业共同成长。

  智慧旅游供需对接活动同期举办,为参加活动的各方代表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活动定向邀请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支付宝(杭州)数字服务技术有限公司、飞猪旅行等6家智慧旅游解决方案供给单位,开展专题解决方案路演推介,景区、目的地等需求方结合实际需求现场提问,探讨解决方案的落地可行性。

  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赵冬明已连续3年参加供需对接活动。他说:“每次参会我都带着实际问题与科技企业交流,并结合业务情况跟进了解,以判断方案的可行性,推进景区智慧旅游焕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认为,供需对接活动坚持“问题导向、技术驱动、业务闭环”,帮助需求方找到适配方案,也帮助供给方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杭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主任周围介绍,“共享”是智慧旅游的关键,杭州通过打造文旅数据在线平台,让用户实时看到景区游客量、酒店入住率等信息。今年,平台还上线了智慧旅游供需对接板块,把杭州乃至全国的优秀智慧旅游解决方案提供给需求方。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孙凌云表示,各方角色的升级是智慧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府部门应从“制度制定者”升级为“信任体系构建者”,企业应从追逐“技术噱头”转向关注“AI资产的长期复利”,技术供应商则要从“卖模型”转向“共创场景+系统孪生”。要通过AI驱动的精细化运营,回归服务的本质——为每一位游客提供更个性、更安全、更深刻的旅游体验。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