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乌镇,每年都会上演一场先锋与传统交错、充满活力与惊喜的戏剧盛宴。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麦田与夯土营造出“幻城”,56个空间、21出戏剧讲述着中原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从“观景”到“入戏”再到“入梦”,戏剧成为触动游客心灵的载体。无论是乌镇戏剧节还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都在不断探索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在麦田打开戏剧盲盒
远远地看见15米高的夯土墙围拢的“城”耸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到了。“城”外刚种下的冬小麦露出点点新绿,这是“中原粮仓”河南1.1亿亩耕地中的一百亩麦地,“我是河南人”的字样伫立在麦田中央。这一方戏剧聚落群由56个迷宫般的格子院落组成,21部戏剧、700分钟不重复剧目提供的盲盒式沉浸体验,让每个到访者都会成为剧中人走进中原文化的深处,那是对“老家河南”情感的回望。

沉浸感极强
对一个刚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游客来说,扑面而来的麦田带来了视觉和内心的强烈震撼。“我们认真地种粮食,之前收获的高粱送给了游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品牌部负责人刘凯鹏说。
“一粟孕万穗,黄土写春秋。”在高粱收获后,就会种上冬小麦。刘凯鹏说,这两种农作物,高粱秋收冬藏,冬小麦秋种夏收,代表着四季轮转的更迭、生生不息的传承,也代表生活在“中原粮仓”的河南人向阳而生、孜孜不倦的信念。夯土墙、农作物等营造出的空间氛围极具感染力,观众也由此进入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要讲述的中原大地上和粮食、传承有关的悲欢离合。
主剧之一的《火车站》剧场沉浸感极强,圆环形的剧场、行进式的表演,观众跟着演员一起走进饥民涌动的火车站,走进密闭的帐篷,心情忐忑,民族大义和兄弟情深交织。记者走在幽暗的路上,“1942年的中原是什么样子,河南人经历了什么……”这样的疑问在那一刻回荡在心中。
小剧场《苏轼的河南》营造的是完全不同的氛围,观众席呈流线型设计,没有所谓更好的位置,舞台和观众席的高度几乎一致,融为一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名句脍炙人口,甚至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后人对苏轼的印象也总是离不开“豁达”“乐观”“从容”等评价,戏剧中,苏轼一次次被贬,一遍遍地高声发问:“我,是真豁达吗?”也让观众陷入了思考。来自上海的游客胡令戈很喜欢这个戏剧别致的角度,“对一个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思考,没有正确答案。”
在戏剧《李家村》中,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的种子孕育出希望和丰收,人们扬起金黄的麦子,饱含生命的律动和欣喜,不少观众忍不住热泪盈眶。观众起身时会发现“彩蛋”,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李姓名字,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李家村人。
“戳中”和“被唤醒”
园区中间有一个仿佛“长”在空中的舞台和观众席,是绝佳的打卡背景,也是在告诉人们,“你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是演员,演绎自己的剧情”,和只有红楼·戏剧幻城一样,在这里,“看”与“被看”可以反复切换,现实与戏剧、真实与梦境不断对望互动。
在《天子驾六》剧场,疲惫的考古工作者在梦中和古人“对话”,穿越时空表达着对传统文化共同的爱与守护。成都游客伍女士特地带着孩子前来观演:“这样的体验对孩子很有意义,我自己也很感动。因为有传统文化的纽带,我们可以跨越时空长河。”
由此也引出一个话题,到底什么是“沉浸式文旅”?通常认为这是一种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全景式感官交互提升游客体验的旅游模式,其核心在于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刘凯鹏看来,“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沉浸式体验是游客能够进入到内容营造出的文化场域,与自己的过往、审美等产生强烈的共鸣,也就是说内心被戳中或者被唤醒。”这样的“戳中”和“被唤醒”远不是技术的堆砌可以解决的。“有时候,我们是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刘凯鹏说。
戏剧《麦子啊麦子》的最后,观众会从演员手中郑重地接过一些麦子。这让来自邓州的“70后”游客商女士感慨万千。她说:“我小的时候,父母会把收割的麦子一遍遍地扬麦、晒干,精心选出最饱满的一袋麦子做上标记,作为来年的麦种。那样的珍惜和重视,与戏剧里的感情是一样的。”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导演王潮歌说:“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我们对剧目力求‘深者看了不浅,浅者看了不深’。”对于观众而言,那些原以为被遗忘的记忆,其实已经深埋在心底,经由一场戏剧被唤醒, 这也是对沉浸式文旅的解读。有观众说,这哪是看戏,分明是看到了自己的来处。
真诚而克制
如果从空中俯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只有红楼·戏剧幻城一样,都是棋盘格局。不同的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路径形成各种排列组合,给人带来迷宫式的错觉。每扇大门均能通向所有剧场,选择不同,到达顺序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此,观演本身也有了开盲盒的感觉。这种发现和探索的惊喜让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粉丝越来越多,有“铁粉”甚至上百次到访。
在普通工作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剧场里观众不少,散场游览整个园区,体验感又很惬意。记者随机在园区采访多位游客,发现来自外省的游客居多。不少游客提到:“有朋友之前来过,极力推荐”“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园区感情真挚的‘小作文’,被种草了。”据介绍,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024年观剧人次达1600万,省外游客占比超80%。“我觉得主要是口碑好,口碑是最好的营销。”刘凯鹏说。
不仅是戏剧内容好,也有更多细节值得回味。园区内一些提醒显得“另类”又亲切:如果您携带了学龄前儿童,建议您选择附近的建业电影小镇,郑州海昌海洋度假区、郑州方特,或者等孩子大一些再来……不少游客说:园区内随处可见禁烟提示;商业很克制,文创店也像是河南非遗博物馆、体验馆;对河南美食荆芥饺子上瘾,价格也不贵;很多润物细无声的观剧礼仪提醒;卫生间竟然是雅致的休憩场所……
游客以热爱回馈园区的这份真诚和克制。今年6月5日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4周岁的生日。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收获了来自全网近9000位“老友”,超10万字的投稿和留言,还有粉丝精心准备了礼物。园区也特别辟出一块区域做成粉丝的精神自留地,珍藏并分享来自粉丝的热爱。
(作者:记者 曹燕)
乌镇与戏剧的水乳交融
12年前,当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黄磊告诉朋友在乌镇要办一个戏剧节时,朋友听岔了,以为要办戏曲节,是唱越剧还是花鼓戏?黄磊说,是戏剧、话剧,是莎士比亚、贝克特!在乌镇唱越剧再正常不过,但在江南小镇做当代艺术,才足够新鲜耀眼。12年过去,乌镇戏剧节从最初的构想成长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分量的戏剧盛事之一。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期间,35万人次从五湖四海而来,有趣的灵魂在此相聚,乌镇化身为一座无界剧场,戏剧文化融入小镇生活,乌镇和戏剧慢慢地水乳交融。
艺术家说了算
乌镇戏剧节每年的开幕式都让人难忘。几位发起人上台,随机说几个让人感慨的段子,然后一起敲锣,“咣”一声,乌镇戏剧节就这样开幕了。“很简单,但是很欢乐。”长居上海的戏剧爱好者秦勉说,乌镇戏剧节内容很多,但每个环节都是直奔主题。无论是嘉宾对谈还是剧本朗读,内容没有“注水”,只关乎戏剧和艺术本身。

“我们是独立操作和运营的国际戏剧节,这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也是少有的。”在多个场合,乌镇戏剧节常任总监赖声川颇为自豪地说,乌镇戏剧节是“艺术家说了算”。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的25部特邀剧目中,有15部外国作品,长达9小时的开幕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由德国汉堡德意志剧院耗时5年精心打磨,作品在欧洲戏剧界引起巨大轰动。组委会连续3年诚意邀请,才达成跨越山海的戏剧之约。
持续沉浸式的观演,戏剧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在7天内,《人类之城马拉松剧》总共吸引了超过1万名观众观演。表演结束后,观众的掌声持续回荡,演员在欢呼声中多次返场。一位观众说:“这不仅是看戏,更像是架起了一座中德文化的艺术之桥。”正如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所说,戏剧的魅力在于相遇、碰撞、融合的奇妙过程。
戏剧节另一位发起人陈向宏说:“要把乌镇戏剧节办成纯粹的文化平台,交给懂艺术的人来做。”走过12年,这个最初仅靠几部“熟人”剧目撑起的小镇活动,已成为吸引全球顶尖艺术家与戏剧爱好者的文化节日,助力中国青年戏剧人才体系的培养和生态的完善。
古镇是无界舞台
对秦勉来说,即便买不到一张进场的剧票,戏剧节本身的活动也足够精彩。从早到晚,花台旁边、店铺门口、小广场前、墙根下,只要有一小块空间,就能随时上演嘉年华表演,整个古镇化身一个无界的舞台。
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兼乌镇艺术团副团长杨端晨告诉本报记者:“所有来到乌镇戏剧节的观众都是参与者而非游客,大家共同完成这场艺术的狂欢。我们的一切策划、动线与服务都围绕‘如何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展开。”乌镇戏剧节有高颜值、强互动、适合拍照打卡的景观和活动节点,“这是在创造可分享的社交货币。”
像规划一首交响乐一样规划乌镇戏剧节全天的活动节奏。杨端晨说,白天的戏剧节以静态展览、悠闲市集为主,傍晚开始,通过音乐和灯光逐步提升氛围,夜晚达到高潮。乌镇戏剧节的这种设计实现了全时段运营,承接不同时间段的人流,保证了观众体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今年,法国“明天改变一切”剧团带来的《鸟人与他的奇美拉乐队》,奇幻而浪漫。高达3.7米的“鸟人”木偶手握一根绿色羽毛,轻抚河边的杨柳,也邀请游客一同起舞。在乐队的即兴伴奏中,“鸟人”转着圈摆动身体,撒下漫天羽毛,狂欢的气息在人群中迅速蔓延。这一幕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出圈,很多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杨端晨说:“让所有人‘玩’在一起,这是一种单纯的对快乐的感受。”
在乌镇,短短的一段青石板路,游客可随机遇到多场嘉年华,舞蹈、戏剧、装置艺术、魔术、藏戏……大家围成一圈驻足观看,精彩瞬间引来喝彩声不断,原本两分钟的路程,半小时才能走完。
当嘉年华做到高密度、高品质、专业化、多样性后,它成了一种在乌镇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也培养了未来潜在的剧迷。有年轻的游客说:“本来是来旅游的,结果看了很多演出互动,直接爱上了戏剧!”
欢笑与热闹之外,乌镇戏剧节专门开辟了一些相对静谧的休息区、观景台或小型互动点等。杨端晨提到,这为不同需求的参与者提供了选择,让兴奋的参与者尽情狂欢,让疲惫的参与者得以舒缓,提升了戏剧节体验的包容性。
服务体系做支撑
在一位旅游业者看来,乌镇和戏剧同样“不真实”,而这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却成为举办戏剧节的最大优势。乌镇戏剧节总策划丁乃竺就说过,希望在乌镇梦幻般的景色里,戏剧会呈现出别样的魅力。
“我觉得乌镇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所以戏剧构成了小镇的内容,小镇又会成为戏剧的舞台。”陈向宏总结的经验是,做景区不能只图大,办戏剧节需要有背后强大的服务体系作支撑,才能做到“小而美,小而精,给大家留下一个还想再来的印象”。
这几天正在进行第12届乌镇戏剧节的总结复盘工作。“依托景区原有员工组建戏剧节执行团队的模式很成功。他们对场地熟悉、有归属感,使得跨部门协作更顺畅,应对问题更迅速,这是外聘团队难以比拟的优势。”杨端晨说,“两者的服务核心是不变的,都是以人为中心,并且空间都是在乌镇,乌镇就是舞台,不管是日常旅游还是戏剧节,我们都在传递文化。”
乌镇戏剧节12年从无到有,已成长为一位翩翩少年,这一点值得所有乌镇人自豪。杨端晨说:“我们证明了古镇是可以和戏剧共同成长的,乌镇的传统空间在艺术中可以被重新解读。另外,值得自豪的是乌镇的文化创造和输送的能力,就像青年竞演,为戏剧输送了不少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创作者。在乌镇戏剧节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自信,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在未来开花结果。”
(作者:记者 曹燕)
商业的克制与 高审美的文旅场景
近年来,戏剧开始与旅游融合,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对于戏剧艺术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旅从风景走向场景、从观光走向体验的转变过程中,戏剧艺术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乌镇戏剧节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前者是艺术策划赋能传统空间的“节庆型”,后者则是宏大叙事驱动主题公园的“产品型”,两者以风格迥异的方式让观众从“观演”到“入梦”。
乌镇将一座拥有千年文脉的活态古镇,转化为一个无边界的“生活剧场”,这里的小桥、流水、街巷、茶馆等日常场景在戏剧节期间被赋予新的意义,实现了“戏剧即生活,生活即戏剧”的沉浸式体验。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在麦田之上“无中生有”地建造了一座为戏剧而生的“幻城”。夯土墙、无边的麦田,空间本身就是叙事者,是凝固的诗。它将观众包裹在一个关于河南文明宏大叙事的特定氛围之中。
精细化运营,让进入其中的人感到被尊重、被照顾,成为深度艺术体验的氛围基础。乌镇不仅仅是一个场地提供方,而是全面融入了戏剧节。整个古镇的街巷、剧场、码头,甚至民宿被纳入了戏剧的舞台范畴。从路标的设计、志愿者的服装和培训,到夜间灯光的效果,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编排,共同营造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戏剧幻梦。
在戏剧节期间接待数十万客流,乌镇却能保持井然有序。这背后是强大的流程管理能力——从票务系统、安检入场、剧场引导到散场疏导,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密计算和反复演练,确保观众能“沉浸”而不“拥挤”。高品质的住宿、多样的餐饮选择、便捷的交通接驳、清洁的卫生间……这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后勤保障,恰恰是精细化运营的关键。它们消除了游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艺术体验中。
商业的克制尤为重要。乌镇戏剧节敢于引入大量实验性、先锋性、未必有“票房保证”的国际剧目,确保了艺术的前沿性。走在戏剧节举办期间的乌镇,游客不会看到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没有喧嚣的叫卖。商业被巧妙地“藏”了起来,或是以符合古镇气质的形式融入。这种克制,保护了古镇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的专业度。
从长期看,“商业的克制”在短期内看似放弃了某些收益,但它构建了乌镇戏剧节无可替代的品牌价值。这种高级的调性,吸引了艺术家、戏剧迷和游客,形成强大的品牌溢价。人们愿意为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付费,这本身就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无论是乌镇还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当园区物理空间和商业生态足够美好、足够可信时,它本身就拥有了巨大吸引力,不仅能够承载戏剧节,还能承载美术、音乐、文学等文化内容。因此,“有节制的商业”本质上是一种高超的顶层设计。它通过对商业的规划、筛选和管理,主动塑造了一个高品质、高信任度、高审美的文旅场景。
回到戏剧体验本身,共情是连接人与空间的终极纽带,是将外部体验内化为个人生命记忆的关键。乌镇戏剧节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都超越了浅层的娱乐或审美,致力于触发观众更高维度的情感价值。
乌镇通过青年竞演、小镇对话等工作坊,营造了强烈的“圈子”文化。参与者获得的不仅是艺术享受,更是归属感与精神共鸣。游客在街头偶遇的惊喜、与艺术家交流的兴奋,这些瞬间共同构成了基于“社群认同”的共情。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则直击更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集体记忆。当观众置身于麦田与夯土墙之间,观看关于饥荒、迁徙与传承的故事时,激发的是一种基于血脉和文化的共情。
一南一北,南北呼应。当乌镇探索让艺术的狂欢沉淀为永恒的故事,当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尝试让厚重的史诗焕发日常的活力,我们看到的是文旅产业正在深度融合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创造更显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