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投融资模式的海核探索
源 / 企业日报    文 / 企业日报    2018年02月11日 16时07分
  目前,核电已经逐渐被公众了解和接受,并且成为与火电、水电并称的世界三大电力供应支柱。鉴于在联合国第二十一届气候变化大会上作出的气候变化承诺,以及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基荷电力需求,核电再度受到普遍重视,并成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一种可选方案。

  我国核电融资从国有资金权益融资起步,经过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模式探索,到多种形式的证券融资模式异军突起,促进核电产业发展成效均十分显著。但随着核电的不断发展,也亟需为新建核电项目改进现有的融资模式,同时不断地探索新模式。近日,在由海核能源主办的GNIS全球核能投资峰会上,与会专家对核能投融资模式作了详细梳理与研讨。

  产融结合成趋势 民营资本大有可为

  从融资模式发展进程可看出,我国核电起步由政府直接投资驱动,1985年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便是由政府投资开建。随后奠定以核养核,滚动发展融资战略的基础,这一核电发展初期,中国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一体化”投融资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核电逐渐呈现出商业化特点,初步进入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阶段,以提高核电发展的资金保障;自2005年,多种形式的证券融资模式逐渐形成,摆脱了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局面,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和优化融资结构,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充裕度。

  直至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强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放宽放活社会投资。这意味着核电站的建设向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开放,核电产业投资由此迎来新的机遇。

  目前,中国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成为国际上拥有最大核电机组产能的国家。我国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数量,是过去几十年累计建成数的总和,市场空间巨大由此可见一斑。过去很多优质海外油气项目几乎都在国有企业手中,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准入机会,但在能源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整个核电产业链逐步有序放开、引入竞争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大趋势下,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意味着大量民营资本可以通过参股的形式,从核电设备市场中分食“一杯羹”。

  “在海外核电投资中,中国还很少有民企参与,但在世界很多国家,核能领域都活跃着民企的身影,民企无疑对提高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效率会有所帮助。”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徐玉明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合作中心国际能源所所长王进认为,民企在进行海外投资并购大型能源项目时,因不带有过于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反而能够消除各方因国家政治体制差异而无法言表的担心,从而提高投资并购成功率。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委员会副主席Mohan Munasinghe在峰会上提及一家专注核能出口的全球金融服务商——海核能源。“他们正发挥着链接业内各方,让核能与金融完美结合的桥梁作用,并填补了中国民营资本放眼全球、投资核能出口的空白。”

  海核能源董事长邱臻也认为,仅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完全无法覆盖全部核能新项目的融资和旧设备升级的需要。所以,未来,民营企业为核能项目提供融资工具,填补自由市场的空缺就显得尤为重要。

  GNIS·全球核能投资论坛组委会执行主席石艳宇表示,聚焦核能产业出口和国际合作资本的联合,以金融力量来助推全球核能产业的新发展,恰恰是GNIS放眼全球的初心与核心。尤其是在全球能源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亚洲金融力量应当有责任有使命,同时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世界核能发展的事业中去。

  核电融资模式可更“激进” 海核能源跑步入场

  随着核电的大幅发展以及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探索核电融资如何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本潜力问题,对研究核电及相关产业在我国应对形势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高志凯认为,核能的金融是世界上各种金融中最复杂、风险最大且最有必要的。他举例说,英国建一个辛克莱的核电站,这背后是资本密集的基础电力的金融需求,需要英国政府加上中国政府、法国政府以及若干个企业合作才能够解决融资的问题。

  无论从核电项目贷款,还是项目资本金需求的角度看,核电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和融资需求。因此,风险共担的多元化融资趋势在未来核电发展中不会改变,扩大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融资、风险共担,仍然是今后核电投资主体满足投资需求、控制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利用现代融资工具,采取多种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民营资金、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到核电行业中来,未来才能形成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的模式。尤其是就如今众多“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而言,能源企业和金融企业实现产融结合,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抱团合作,将来必有金融推动核能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部能源化工行业组总监黄艺彬表示,国内核能电力企业在14年接连上市,一方面是为其核电项目建设融资,另外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也显示了跟公众共享核电未来三十甚至五十年的经济效益的意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核电的需求为中国核电走出去创造了大好机会,在融资模式上,她认为可以有一些比较更为激进的股权融资模式。

  此外,与会专家认为,加强相关信息交流、探索核电领域PPP创新融资模式应予以高度重视。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高志凯认为,如果说海核能够推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核核能PPP融资方案,通过联合融资的模式,撬动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能源建设领域,在世界各地都有试用性,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个方案。

  作为一家年轻的中国民营企业,海核能源短时间内在巨头林立、讲究出身的能源领域占得一席之地,并且跻身国际能源核心“朋友圈”,成为继中广核、中核集团和国家核电三巨头之后,第四家加入世界核能协会的中国企业,其实力不容小觑。

  海核能源董事长邱臻表示,聚焦创新能源项目,提供客观、深刻、严谨、系统的风险评估与分析判断,是海核能源立足核能、放眼全球、善用金融、产融结合发展的初心。

  同时,邱臻表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海核能源非常愿意作为核电走出国门的先锋部队,且与国有资本甚至不同国别投资主体合作,参与核电事业,共同打造提升能源金融互利共赢的投融资体系。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