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细胞制备技术获得重要突破 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4月14日 09时52分

  4月13日晚,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我国干细胞制备技术重要突破,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使用化学小分子改变人类体细胞,获得新一代的干细胞制备技术,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重症肝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团队通过在人体皮肤细胞的培养液中,滴上几种化学小分子制剂,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培养,人体皮肤细胞的结构和形状就会彻底发生改变,成为新型的人类多潜能干细胞,也被称为人类生命发育的“种子细胞”。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邓宏魁:多潜能干细胞,是我们可以从早期的胚胎里面获得的这一种类型的细胞,那么这个细胞特点几乎是具有无限的发育潜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将来可以做得更复杂一点,也可以甚至在体外做出人的器官。我们这项全新的技术首先是突破了国际上的第一代的(干细胞制备)技术,既不需要使用人的卵母细胞,也不需要破坏人的早期胚胎,这样避免了一些伦理问题、也突破了第二代技术它可能有基因突变的风险。这个技术的突破就为我们国家在再生和干细胞领域突破了一个瓶颈,获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底层技术。

  这项新一代干细胞制备技术,是邓宏魁教授团队,经过十年研发,变化数十种技术路线,从50多万种化学小分子中筛选,得到的两个化学组合。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邓宏魁:实际上我们在2013年在小鼠的成体细胞上就建立了这样一个技术方法,(但是)人的细胞发育复杂程度,远超过小鼠的体细胞,然后它不太响应化学小分子外源的刺激。我们在过去的多年里面尝试了20多种不同的策略,也进行了上百万种化学小分子组合的筛选,最后找到了一个主要是分为两步法的这么一个策略,第一步的话,我们是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六个小分子的组合,能够将人的成体细胞重编成为可塑性强的中间状态的这种类型的细胞,首先第一步特别困难,花了整整6年的时间。

  现在,邓宏魁教授团队用这种化学小分子诱导成的新型种子干细胞,已经进一步培养出了增强免疫力的人体血液T细胞和人体胰岛细胞,并且,人体胰岛细胞已经在大动物猴的身上取得实验成功,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美国萨尔克研究所教授 胡安·巴尔蒙蒂:这将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因为没有用基因,他们用的是化学小分子重新编程。现在这就像吃一片阿司匹林一样,可控、高效地制备人体干细胞,用于重大疾病治疗,加快了进入临床应用的进程。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郝亮)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