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 焕发新生机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5月09日 10时01分

  【文化评析】

  据媒体近日报道,从2020年暑假起,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翻译”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读者“追更”。

  虽然袁枚对美食的研究广为人知,但公众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层面上。通过活灵活现的复原,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口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为载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阅读,传统文化得以代代流传。

  不过,我们对传统的重视和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字上。事实上,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超出平面维度的物质载体,包括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越是生活化,越是能达到可亲可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让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正是当下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当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如今各大景区里,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来越常见,有人形容,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古典诗词也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走红就极具代表性。

  上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印证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程度;另一方面,它们也提醒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根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只在于专供学者研究,更在于供大众阅读学习,使大众获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考订、补缀、研究当然是国家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但无论是何种古籍,其本质意义必然还是在于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使其在公众中普及的目的。

  换言之,古籍的内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达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之魂”,让文化精神进入生活空间,才能最终形成精神共鸣。

  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生活化”,绝非一味的通俗化和娱乐化,而是让诗词歌赋创作、传统民俗体验、多元互动交流等活动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拥有更多受众,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李勤余,系媒体评论员)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