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0日讯(记者 马常艳)“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稳预期是稳增长的重要前提。”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7日举办的中国经济形势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要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让市场主体更好理解政策意图,防止发生误读误判,避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王一鸣说,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内外环境超预期变化的情况下显现出韧性,GDP同比增长4.8%。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依然是增速最高的经济体之一,但通胀水平比较低。与此同时,受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和俄乌冲突升级的双重影响,3月份以来主要指标有所放缓,下行压力增大。
王一鸣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长期发展大势把握短期形势变化。既要重视短期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新挑战,更要看到经济短期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他强调,只有从长期大势中去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的发展前景,才能避免被短期的指标波动牵着鼻子走,也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信心,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王一鸣分析,中国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加大是诸多因素同频共振的结果。从外部看,俄乌冲突升级、全球通胀攀升和美联储加息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增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市场预期。从国内看,疫情有所反复,防控措施收紧,造成需求恢复放缓,部分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在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压力出现新变化,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王一鸣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明确的稳增长、稳市场信号,对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资本市场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如何做好当前稳预期工作,王一鸣认为,三个方面可以更有作为。第一,稳预期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当前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是有空间的,通胀率、赤字率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政府负债也处在合理区间,外汇储备充足,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工具箱仍然有充足的工具。考虑到现在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偏弱,应该更好地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联动。只有将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政策的精准度,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促进经济筑底回稳。
第二,稳预期要有一些标志性的行动,其中需要在完善监管政策特别是平台经济监管政策方面有进一步的措施。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主要形态,在激发创新动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平台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加之美国打压中概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的势头放缓。只有明确规则、划清底线、完善监管、规范秩序,才能更好地推动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稳预期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快对稳预期有重要影响的改革。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让一些改革举措落地,来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继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按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统一市场制度规则,高标准联通市场设施,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只要采取有标志性的行动,推动关键性改革,让市场主体提振信心,有效稳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活经济发展动力,中国经济一定会呈现生机盎然的新局面。”王一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