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欣慰 超9成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2年06月08日 10时19分

  有机构近日对1560名14至35岁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5%的受访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93.7%的受访青少年表示会以科学家为人生榜样。而同期另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中小学生的十大偶像选择中,科学家位居榜首,比排名第二的影视明星比例高出1倍以上。

  从前些年有机构调查显示“超9成孩子将娱乐明星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进而引发社会担忧,到如今“超9成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第一偶像’”,尽管调查统计的主体、方法不同,但如此明显的反差依然很能说明问题:近些年青少年的“偶像观”的确在悄无声息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青少年认识到,相较于一夜成名的所谓“明星”,那些埋头苦干、艰苦研发、经世济民的科学家更有“偶像价值”。这真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变化。

  偶像是理想的自我、心中的未来。个体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暗示着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群体推崇什么样的偶像,对应着时代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们对一度甚嚣尘上的“明星崇拜”忧心忡忡?因为曾经一些演艺明星给孩子们传递的是“拜金主义”“娱乐至死”“一夜成名”等错误的价值引导,一些网红主播渲染的是“奢靡消费”“一夜成名”等消极的行为示范。如果那样的价值观被当成时尚、奉为标准,我们怎能不为下一代忧心?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我国一代代科学家埋头苦干、创新创造、攻坚克难,“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科技进步、民族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身上散发着理想之光,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还记得2019年9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出席湖南农大开学典礼时,引得学校“万人空巷”,校园秒变“大型追星现场”,这样的偶像崇拜才有时代意义;还记得钟南山等专家到高校演讲,受到空前欢迎,这样的追星故事才打动人心;还记得屠呦呦获诺奖后,很多学子因之激荡起科学济世的理想,这样的榜样激励才有持久回响……科学家成为下一代的榜样,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实际上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对此我们既要乐见其成,更要积极推动、促其深化。

  科学家的严谨认真决定了他们习惯于埋头苦干,往往不注重、不愿意主动宣传;而一些明星艺人热衷于光鲜亮丽、引人夺目,甚至炒作话题、吸引关注。打捞科学家的故事,传播好科学家的精神,把科学家可亲可爱、生动活泼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媒体、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的责任。进一步打通青少年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参与科学研究的渠道,是“明星般互动”的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经常性地“上头条”“上热门”,相关部门在制度上应有更多安排。

  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第一偶像”只是第一步。让“第一偶像”成为导师、榜样、示范,榜样身上“看得见的哲理”,才能转化为指引后学不断投身科学、创新创造的生生动力。

  (作者:李思辉,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