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优势!海信详解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打造激光显示天花板
源 / 互联网    文 /     2022年12月09日 16时52分

  近日,德州仪器2022 TI DLP®技术创新应用研讨会在深圳举办,激光显示领域的头部企业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总结激光显示技术的最新进展,研讨未来发展方向。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颜珂博士在现场发表了主题演讲,对海信LPU 全色激光显示技术的进化与未来进行了深度解读。颜珂博士解读了三基色激光显示在BT.2020超高清显示标准方面的技术解决能力,在高分辨率、高色阶、高色域等画质方面,远超传统激光显示技术,因此,全色激光显示也是下一代显示的优选技术路线。

  下一代 显示的优选技术 :全色激光显示

  从上个世纪30年代黑白显示技术出现,到50年代彩色显示,再到世纪末数字显示,显示技术的发展路径,始终沿着追求人眼视觉的极限而进化。全色激光显示技术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优选技术,在高清化、全色化、场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并开始探索属于未来的全息3D显示等新型显示以及更广泛的场景化应用。

  全色激光显示技术基于三基色激光而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全面实现BT.2020超高清标准的显示技术。今年春季,海信发布了全新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将全色激光显示技术推向极致。作为激光电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LPU 相当于激光电视的“大脑”,融合了DLP高效率的光操控技术,其运算水平可以达到每秒超过千亿次的出色表现,更高的光效提升,为产品的更大尺寸、更沉浸画质、更绿色健康、更友好的视觉体验带来全新技术支持。

  与传统显示系统相比,基于海信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的激光显示系统效率高,更易实现4K/8K及以上超高分辨,而传统显示系统要实现同样的分辨率能耗更高;在高色阶方面,LPU的激光波长可控,具备实现16bit颜色灰阶编码不重叠的能力,相比传统波长控制更灵活,色阶更广泛;在高色域方面,LPU的激光光源谱更窄,能覆盖70%以上的色域,实现了质的飞跃,打造了当下色域天花板。

  此外,基于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海信带来了业界首款120吋全色激光电视,突破了液晶电视屏幕尺寸的桎梏。在绿色环保方面,与同尺寸LCD电视相比,基于海信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打造的海信激光电视L9H,主机体积较上一代缩小30%,并实现了超60%的能耗节省,超过92%的全机可回收比例。此外,对消费者更有价值的,则是其可以实现0有害蓝光,结合漫反射成像、屏幕0辐射、无频闪等技术,可以更有效地保护用户的视力健康。

  全色激光显示 在终端产品方面的应用与未来

  海信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的技术领先性,也带来了领先的产品,无论是光输出和色域覆盖,还是产品体积及能耗,都在业内领跑。在激光电视领域,海信LPU全色激光显示技术带来了1000~4000lm的光通量,可轻松实现75~120吋的大屏幕,使用寿命更是长达25000小时,可实现0.22/0.25的投射比,带来更健康、更环保、更沉浸的影像体验,可与液晶电视展开正面竞争。在智能微投和商用显示领域,海信LPU展现了技术应用的灵活性,但高品质画质始终不变,还可为不同场景进行更加灵活的定制性开发。而在AR、车载显示等方面,全色激光显示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同样拥有巨大的潜力。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海信激光显示技术,在数字光影艺术展览等领域,已经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买激光电视,看“光学引擎”是核心标准之一,而海信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凭借领先的技术,已经成为海信激光电视的独特价值标签。海信自研LPU数字激光引擎的发展同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长达15年的刻苦钻研、迭代发展。作为全球激光电视产业的创立者和引领者,海信激光显示主持或参与发布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已达 25 项。截至2022年11月,海信激光电视已经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969件,授权专利合计958件,其中国外专利授权69件,持续行业领跑。

  从“中国领先”到“世界领先”,海信激光显示厚积而薄发,品牌的底气源自十五年来的技术积淀。海信激光显示技术专利总量领先,是实打实的创新优势、技术优势的体现,意味着海信在新型激光显示产业上,代表本土显示企业,在一个崭新的显示品类上做到了“首创领先、标准引领”。

  未来,海信激光显示将持续致力于显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助力产业链发展壮大。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