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后两天,多场科学主题活动在多平台同步吸引着流量。北京市科协主导的“2023科学跨年之夜”专场,力邀多位院士和中外科普达人共同奉献了2小时的科学盛宴;中国科学院2023跨年科学演讲,多位科学家接力在微信视频号和抖音的直播长达15个小时;知名泛科技网站果壳网,邀请多位知名科学家深情致信未来……科学家,生活中曝光强度并不高的硬核群体,正从容地走出实验室、自信地走进演播厅,主动引领科学走向大众。
当跨年晚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多场“科学跨年”却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气,这是值得欣喜的好现象。
用知识含量超高的“科学跨年”开启新年,有助于网络社会形成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浓厚风尚。当“科学跨年”与跨年晚会、演唱会“同台竞技”,这难道不是跨年之际的一股“清流”?近年来,很多人习惯于将娱乐休闲与知识文化对立起来,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条赛道,似乎跨年之时就应该娱乐休闲“嗨翻天”。如今事实证明,“知识跨年”在年轻网民中的热度逐渐走高,随着更多年轻人的成长,随着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逐渐提升,这类节目的受众群体必然越来越广泛。
“科学跨年”有助于拉近年轻人与科学家的距离,提升科普的效用,激发年轻人探索科学的热情。近年来,如何让“高大上”的科学知识更接地气,让伪科学让位真知识,是许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等都在思考的新命题。有专家表示,“科普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高深学科的抵触,把人‘领进门’,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正基于此,一段时间以来,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科普热,不少教授、专家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视频为媒,着力于激发网友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他们因此走红、“圈粉”无数。
“科学跨年”走红、科普主播的“出圈”,表明如今年轻网民并不排斥科普,对于有趣有料的科普节目,他们是喜闻乐见的。据《光明日报》报道,当前半数以上的移动端科普用户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科普的受众已经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覆盖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领、大学生、企业管理者、人文学者等。因此,我们的科普也需要与时俱进,既要让专家觉得懂行,也要让年轻人觉得好玩。
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国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新时代,应是国民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科学精神全面养成的时代。正如专家所说,科学家用纳税人的钱做科研,就有责任让公众了解科学。期待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用越来越丰富的方式做科普,希望相关机构和平台将“科学跨年”做成更有影响力的活动,让“清流”变“长流”,为大众精心烹制更丰富的科普盛宴,让“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变得接地气,在受众之间形成正循环。
当然,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除了教育和科技系统要肩负起科普重任,其他相关方面也要积极参与科普,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只有点亮更多人的科学梦想,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