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产品未必“常红”,但安全和质量当有保证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3年04月13日 10时14分

  默 达

  近日,杭州塘栖古镇景区内的竹筒奶茶店被曝使用霉变竹筒装奶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介入,查封涉事门店。竹筒奶茶的是是非非,在网络上引发争论。

  竹筒奶茶可谓是网红界“新晋顶流”,席卷各大旅游景区,占领社交平台的游客照,也成了不少商家的新致富密码。此前就有网友质疑,竹筒茶每日销售量很大,作为容器的竹筒是否能保质保量供应,会不会有回收利用的情况?也有商家和竹筒生产厂家站出来自证清白,拿“行业信誉”担保。此次竹筒变“霉桶”,对消费者的信任无疑是一种伤害,也反映出对此类网红食品的监管亟待加强。

  成也网红,败也网红,竹筒奶茶面临的问题并非局限于一店之内。相比别的网红产品,竹筒奶茶胜在制作简单、极易复制。装入茶底,挤上奶盖,撒上干碎,大街小巷都能做,也就导致地区间、景区间虽然产品趋同,但品质良莠不齐,有人打卡难免有人“踩雷”。加之网红食品的流动性较强,很多商家忙着赚快钱,经营资质不齐全。在今年年初的出游潮中,更有部分商家打着别的招牌,店里卖的却是竹筒奶茶,是否合规、如何维权,其中存在质量风险。

  平心而论,网红产品与其他商品一样,有着其生命周期和市场规律,倒也不必过分苛责。跟风入场、市场过剩、优胜劣汰、形成规范,本就是多数“商机”的必由之路,关键是如何维护好这条路上的“交通秩序”。据报道,部分地区的竹筒奶茶的销量趋于平淡,许多商家也瞄上了“竹筒冰激淋”“竹筒酸奶冻”等新产品。竹筒奶茶的本质是容器上的花样翻新,是奶茶市场的细分领域。有业内人士称,竹筒奶茶形成长线生意的概率不大。对其进行适度监管,防止其“忽冷忽热”有一定必要。

  对网红产品加强监管,既是在为质量保驾护航,也不失为一种合理引导。市场监管本就是市场秩序的一部分,“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能够有效减少无序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口碑滑坡,敦促不达经营标准的经营者及时退出,从长远看对从业者和消费者而言都是利好。监管不能“一棒打死”,也不能“只监不管”,而是要合理引导各方,让市场规律更好发挥作用,让消费行为回归理性。

  从“我在××很想你”被群嘲,到“反种草”的打假潮,再到“网红竹筒”被质疑是“智商税”,可看到消费者对于网红产品的态度趋于理性和实用。有人拿来拍照片,有人留恋竹筒香,网红产品好不好、谁去谁留,终究还是由消费者说了算。用监管让消费者擦亮眼睛,让商家“清醒清醒”,网红产品未必“常红”,但安全和质量当有保证。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