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经济活力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3年06月14日 09时25分

  健康中国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等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启动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不仅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空间资源,加快解决“健身去哪儿”难题,而且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经济活力。

  全民健身空间资源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条件。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体育场地数量为422.7万个,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62平方米。在健身空间资源不断增长的同时,空间利用率偏低、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而言,一是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的健身空间有待增加;二是健身空间资源整合度不够,健身空间的使用率和共享率较低;三是健康产业协同效能有待提升。这需要进一步盘活全民健身空间资源,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应盘活存量,提升全民健身便利度。宏观上,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并整合现有空间资源,形成适度集聚、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微观上,要提高健身空间的使用率和共享率。全民健身空间的价值在于使用,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园、景区、居民区等健身空间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健身圈。健身空间资源共享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要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力度,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

  开拓增量,补齐空间供给短板。应推进健身空间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以及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统筹。可采取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引导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资本开拓全民健身空间。进一步落实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应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运动场所的投资建设力度,将健身空间的开拓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条件。

  注重质量,保持“量”的优势,转向“质”的发展,培育全民健身新业态。全民健身,有助于培育健康产业新增长点。应加快创新健身空间运营模式,结合现有体育产业结构创新体系,形成二、三产业的互补与融合,发展方式也要逐步向科技、绿色模式跨越。增强全民健身与健康经济的关联。一方面,深化信息集成,打造业务互联新模式;另一方面,精准对接群众健身需求,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之杰)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