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低碳发展进程加速 中国提升“双碳”话语权迫在眉睫
源 / 中国商报网    文 /     2023年11月07日 11时11分

  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今天,“双碳”成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和全球共识。为了应对挑战,各国纷纷加入联合国《巴黎协定》,并制定了相应减排目标。

  作为全球气候合作的重要成就,联合国框架内的《巴黎协定》是主要经济体在经济、排放、贸易等领域国际格局调整下实现的利益新平衡,其不是气候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落实《巴黎协定》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日前结束的太白山·可持续发展指数发布会上,世界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WSSO总干事吴征博士直言,“巴黎协定难以落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对于碳标准和生态链的控制”。其表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碳标准。过去十多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减碳领域内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但因为缺乏全球统一的碳标准系统,无法形成可信的碳足迹核算和跨境定价,也无法实现碳汇跨境交易和结算,导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绿色减碳投资无法获得公平的回报”。对于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碳标准制定过程中积极提升话语权迫在眉睫。

  世界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WSSO总干事吴征博士

  中国积极践行“双碳”目标碳标准化工作具有良好基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行动备受关注。多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碳减排政策。2007—2021年期间,中国围绕低碳发展的政策数量总计168 项,形成了种类多元、覆盖全面的低碳政策体系。而在2020年9月中国在联大正式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这三年,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先后出台12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和11份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区、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双碳”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实。

  在政策促进、市场机制以及科技创新等多重手段的协同驱动下,中国“双碳”目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4.6%,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与此同时,消费端的碳减排已成为“双碳”的重要领域,随着减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及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政府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碳减排中。可以预见,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减碳不断推进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完善标准制定。

  标准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是产业发展的“金钥匙”。特别是在环境方面,要实现“双碳”目标、节能减排、新能源应用等,要有一系列标准来为国家相关战略、政策、规划提供支撑。从全球范围看,标准既可作为一种尺度,又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平台,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助力。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具有良好基础。2023年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重点,以推动实现各类标准协调发展。这既为中国做好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国家以标准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照。

  据统计,中国当前直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国家标准已有1800余项、行业标准2300余项,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节能、非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汇等多个方面,为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审查、差别电价、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可以说,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在可持续绿色发展中不断兑现“双碳”承诺做足了准备。

  减碳成绩被忽略提升减碳话语权时不我待

  尽管中国在碳减排方面成就斐然,但中国的巨大努力和贡献被个别国家和组织刻意忽视甚至抹黑。“尽管中国在扩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但过去几年却一直在建设越来越多的煤电厂,这无助于解决碳排放问题”、“中国碳排放量占了全球接近1/3”、“中国须提前10年至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声音不绝于耳。而相对应的却是,美国频繁进出《巴黎协定》、英国推迟一系列关键环保计划,西方的口头表态和中国的实际践行形成鲜明对比。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基础工业化建设,过了碳排放高峰期,而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在业内人士看来,更主要的原因中国是“世界工厂”,煤炭、钢铁、水泥、家电等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半数,不仅服务本国,还服务世界。“需要不断展现我国在碳减排过程中所作的努力,让世界看到、听到我们的成绩”,众多有识之士表示。

  中国在‘双碳’话题上比较被动的背后,是中国在全球碳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有限。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标准。业内专家纷纷建议,我国积极实践“双碳”目标过程中,不可简单地跟进,亟需不断提升“双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反映自身利益和诉求。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表示,“联合国全球碳排放的盘点构架体系就是由发达国家主导,这体系对于零碳能源生产装备的产能、产量、装机、发电量、储能、终端零碳消费装备等影响碳中和的多项因素,都没有纳入盘点核算体系,这就放大了中国的减排责任,忽略了中国在零碳发展方面遥遥领先的成绩”。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关大博表示,“全球主要有五个碳排放数据发布机构,比如国际能源署、欧盟和美国的数据库等,但中国碳排放数据库未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国际报告中关于气候变化、中国碳排放的数据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及政府机构发布,其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估计。目前我国在国际报告中碳排放数据话语权上的不足,会影响未来重要的科学证据支撑”。其表示,“我国在这方面亟需改善的不是技术,而是数据话语权”。

  为此,我国须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国内政策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碳标准。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加强碳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措施,中国有望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碳减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全球碳减排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更大贡献。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