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煎饼村“摊”出致富路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4年04月16日 10时10分

  烧红的柴火噼里啪啦地响着,邸金秀在煎饼鏊子前不停挥动手臂。一张张摊好的煎饼被整齐地码好,次日将发给日本客户。

  清晨的窝集口村炊烟袅袅,早起的村民们纷纷点亮牌匾。这个坐落于吉林省蛟河市天岗镇的村庄有着300多年摊煎饼的历史,摊煎饼的传统手艺家家都有。

  “窝集”为满语,意为森林茂密之地。邸金秀的爱人刘秀富是村里的“大师傅”,钻研摊煎饼技艺已有15年。夫妻二人摊的煎饼味道正宗,被去日本、韩国探亲或工作的食客带出国门。

  优质的玉米经过加工脱皮变成玉米碴子,浸泡一定时间和熟饭配比,同时加入少量大米、黄豆搅拌均匀,磨制成摊制煎饼的原料“水面子”,取一定量的“水面子”在柴火烧热的煎饼鏊子上最终摊成。

  家庭作坊里,刘秀富主要负责原料的配比和制作。“掌握火候是需要经验的,控制好煎饼的薄厚、均匀程度,没有个五六年下不来。”

  眼下正是东北地区的农忙时节,但刘秀富夫妻的“农忙”却在作坊里。他家的一公顷土地,已租给他人耕种。

  这对夫妻每天能制作五六百张煎饼,最多时一天便可收入千元。大客户下单时,这对夫妻还需要提前排产,当地很多村民和他家一样,将摊煎饼变成主业。

  现在,窝集口村从事煎饼产业的达200多户,每年加工生产煎饼千余吨。其间,煎饼的品种也不断丰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口到了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44岁的王勇是窝集口煎饼的非遗传承人。他在耕地里留出一些地块,要种上口味特殊的玉米和大豆,当作煎饼配料。

  这位煎饼大户在村里经营着1000平方米的煎饼工厂,村里的10多名师傅在这里工作。点旺果木柴火,10多个煎饼鏊子同时运转,每天能生产不同口味的煎饼300多斤。

  “窝集口煎饼,配料和火候是有特点的。”过去十年间,王勇也在不断改良口味和配料。“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手艺,应该保护和传承下去。”(中新网记者 苍雁 石洪宇)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