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工程竣工,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即将转入专项验收、竣工验收、行业验收及联合试运转阶段。历经行业“国家队”中建深装建设者400多个日夜的精细打磨后,航站楼室内装饰工程同步实现全面竣工。待年底完成转场投运后,九曲黄河之上,将有30万架次飞机间次划过,一道道航线宛如一条条丝带,编织出一条新时代的“空中丝路”。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国家民航局着力打造的西部样板机场。工程涉及T3航站楼与综合交通中心建设,其中T3航站楼为主楼搭配四条指廊构型,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
BIM校准海量数据
信息化铺路新地标建设
12个巨型荷花柱、22个流线型天窗、45米挑高……是T3航站楼40万平方米室内装饰工程中最核心的一组数据。中建深装金牌项目经理、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室内装饰工程一标段项目经理苏建涛介绍,项目建设中所有的重难点都与这组数据相关。
为了进场快速推进施工,中建深装项目团队首先要做的是用BIM技术校准这组数据。中建深装北方分公司经理助理杨英作了最直观解释:“使用BIM技术就是在电脑中以1:1的形式先将建筑建一遍,将我们实际建造中能遇到的问题全都暴露出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形式对建造过程进行‘演习’。”
2023年3月设计团队首先对航站楼50000平方米的超大吊顶使用了三维建模即BIM控制,“先依据总包的一级坐标控制点,把二级三级的控制点通过全站仪引入到地面三维坐标,采用3D激光扫描,对点云处理后建立网架结构球形节点BIM模型,再对天窗和桁架夹角过小区域多次扫描确定准确数据,建立新网架结构模型。”杨英说,让数据说话,是对项目质量最好的保障。
要进一步翔实数据的还有12个形态各异的荷花造型支撑柱。设计图中,T3航站楼起伏的屋面呼应丝绸之路婉转悠远的意境,但在流线型的渐变中,每一根荷花柱的尺寸随之变化,且多维曲面圆柱造型,依靠传统测量无法准确做到材料下单。为实现优美流畅的造型,项目团队采用了BIM技术进行设计下单,“BIM建模可以让数据参数化,再把参数模型直接用于工厂加工,可以实现精准排版、无差别下单。”苏建涛告诉记者。
此外,面对航站楼区域内22个采光天窗曲率突变呈无规则变化的难题,项目团队采用三维扫描仪采集主体数据,通过三维建模精确进行表皮模拟,实现了采光天窗的曲率优化、分格排版。
BIM团队为中川机场项目的高效建造开了个好头——2023年3月31日,入场一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一版深化图纸及施工模型的提交;5月初样板绽放,7月完成了材料封样,完成了所有吊顶区域的分格、效果要求、收口做法的确认;8月底完成了转换层龙骨的85%的安装工作;9月开始面层材料下单,截止11月初仅1个月时间完成了20万方的铝板材料下单,材料占比总面积的90%体量。项目实现无任何下单错误、无任何收口遗留。
站在T3航站楼内,抬头可见起伏有秩的屋面、排布飘逸的光带、有立体空间感的天窗,每一处都呼应着黄河水波流动的韵律,这些细节在BIM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从图纸还原到现场,让丝绸之路隽永黄河的意蕴跃然眼前。
攻克四大施工难题
高标准打造西部样板工程
中川机场规划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将从800万人次提升至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预计达到3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建设中川机场项目的难度是无法凭数据全面掌握的,有重大工程丰富施工经验的“金牌项目经理”苏建涛也不例外。2023年3月到兰州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了项目施工面积之大、施工难度之高,项目重难点之多。
首当其冲的是大吊顶的施工。T3航站楼大吊顶由3米宽、1.5米厚漫反射铝条板拼装而成,局部灯槽和立面位置为3米铝单板。如何实现快速安装?苏建涛坦言,航站楼大吊顶工期紧,如果采用传统施工方式,不但效率低,还有交叉施工风险隐患。为此,项目团队采用反吊顶施工措施,在转换层上方进行面层铝板施工,不仅降低了劳动力、高空车的投入,还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大吊顶另外一个难点在于施工面积大——大吊顶区域施工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且该区域主体跨度大、转换层施工量大,唯有采用集中加工和装配式施工技术才能破解难题。基于此,他们首先明确了装配式施工节点、措施,采用流水线集中加工以保障施工质量,现场则采用装配式栓接安装,“高峰施工期,有100多架高空车同时吊装施工。”苏建涛回忆。
地面和墙面的板材铺贴也不易,尤其地面板材铺贴面积大、板材重,靠人工搬运铺贴效率太低。为了科学推进度,项目团队自主研发设计了板材铺贴机,其工作效率高、工作精准度高、施工质量好,且使用成本低,运转灵活便捷。
T3航站楼内造型丰富且充满韵味,墙面使用沙土色的金属板营造“沙漠丝路”的设计理念。为了安装每块3米长的大重量金属板,项目团队又一次发挥创意,研发了墙面板块安装机器人,自动实现板块的运输与安装,且吸盘方向可进行三维调整,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投入,还利用机械牢牢保障了对细节的品质把控。
在T3航站楼建设中,中建深装作为最大标段的施工单位,展现了行业“国家队”的领先实力,积极引进多项科技成果,打造了一个现代感与科技感“双满级”的西部标杆工程。
建设者驻扎高原一线
谱写新时代青年使命与担当
兰州中川机场三期不仅是串联起西北地区未来空中通道的新枢纽,T3航站楼室内装饰工程更是兰州乃至甘肃以全新面貌迎接四海八方来客的“形象担当”,社会影响大、体量规模大、施工难度大。
中建深装幕墙设计师张春艳是T3航站楼大吊顶的设计负责人,负责包括指廊之内的共23万平方米吊顶的深化设计工作。初到项目,现场超大体量的钢结构一下子震撼到了她,粗略逛完4个指廊和航站楼就用了近3个半小时。开启一线驻场办公生活后,项目建设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施工难题,而是近2000米高原环境带来的天气寒冷、气候干燥、风沙肆虐、紫外线强烈等不利条件,“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鼻血、拉肚子、嘴唇干裂情况”。但在最艰难的时候,以张春艳为代表的中川机场项目建设者们没有忘记习总书记曾勉励青年的话语——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鼓励的话语就在耳边,眼前的困难激发了一次次创新与突破。苏建涛告诉记者,依靠集团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0台移动充电电箱和移动焊机长期“驻场”,项目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移动智慧储能“无电化”施工体系,与传统临电施工相比,该产品节省了大量临电布置时间,让用电风险大大降低,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施工碳排放。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首次提出了施工用电全周期闭环理念,通过光伏储能、集中充电、扫码充电等构想,探索建筑装饰行业绿色能源综合运用。苏建涛说:“项目首次试验了光伏储能车、标准充电桩等设备,向建筑装饰施工安全储能、安全用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线上体系构建到实际设备应用,中建深装建设团队为兰州中川机场项目穿上了一套绿色低碳的外衣。
九曲黄河、沙漠戈壁、丝路文化……这些独属于西北地区的标签不断吸引着人们前来探究与体验,民航数据显示,兰州中川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为1560万人次,远超设计容量,“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蕴含的区位优势在迸发强力。临近年底转场正式开放,兰州中川机场整装待发,将以更包容、更现代、更国际的胸怀,招揽八方来客,共同铸就“一带一路”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