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港股创新药 ETF 累计涨幅突破 20%,和铂医药、加科思等企业股价年内涨幅分别达 400% 和 200%,标志着国产创新药行业正式走出长达三年的寒冬。众赢财富通认为,这场资本市场的回暖,本质上是行业底层逻辑从 "资本催熟" 向 "价值创造" 的深度重构。
回溯行业周期,2018-2021 年政策红利与资本热潮催生了创新药赛道的估值泡沫。港股 18A 规则与科创板未盈利企业 IPO 的放开,吸引超 5000 亿元资金涌入,导致研发同质化严重,部分企业管线中超过 70% 为 "me-too" 药物。2022 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后,资本退潮叠加医保控费压力,行业估值体系崩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从历史高点回撤超 60%,多数创新药企市值蒸发逾 80%。
众赢财富通认为, 技术实力的跨越成为本轮价值重估的核心驱动力。2024 年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达 127 亿美元,首次超过 IPO 融资额。康方生物 PD-1 抑制剂的临床数据显示,其客观缓解率(ORR)较国际竞品提升 3.2 个百分点;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在全球销售额突破 13 亿美元,成为首个年销超十亿美元的国产创新药。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商业回报,更是中国药企从 "跟随者" 到 "规则制定者" 的身份转变。
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创新药出海也呈现出结构性升级。2024 年海外授权交易中,首付款超过 1 亿美元的项目占比达 38%,较 2020 年提升 25 个百分点。百利天恒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达成的 ADC 药物授权协议,首付款达 3 亿美元,里程碑金额累计 44 亿美元,创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纪录。这种高价值交易的涌现,印证了中国药企在靶点选择、分子设计等关键环节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政策环境的改善为行业回暖注入确定性。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创新药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国家医保局同步启动创新药支付渠道拓宽工程。支付改革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显现。2024 年创新药医保谈判降价幅度收窄至 15%-20%,较 2020 年的 50% 显著缓和。云这种政策引导下的量价平衡,既保障了企业合理回报,又提升了创新药可及性。
众赢财富通观察到,头部企业的盈利拐点为行业提供了示范效应。百济神州通过泽布替尼全球商业化,2024 年总收入同比增长 89%,并宣布 2025 年实现经营利润转正;信达生物通过 PD-1 抑制剂医保放量,2024 年国内收入增长 47%,预计 2025 年经调整 EBITDA 扭亏。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突破:和誉 - B 四年内完成四次跨国授权,仅默克支付的 7000 万美元首付款即覆盖全年研发费用;百利天恒通过海外授权交易实现净利润 2.3 亿元,成为首家盈利的未上市创新药企。
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策略。华北制药通过原料药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关停 12 家低效生产基地,在营收持平情况下实现扭亏;川宁生物通过工艺优化使生产成本下降 18%,带动净利润同比增长 35%。这些案例表明,传统药企转型与创新药企精细化运营正在形成合力。
同时,众赢财富通发现, 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估值标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5 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强度超过 30% 的企业平均估值溢价达 45%,而管线进度滞后的企业估值继续承压。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关注点从 "故事性" 向 "确定性" 的转移:百济神州因全球商业化能力获得 35 倍动态 PE,而某管线单一的企业尽管研发投入高企,估值仍徘徊在 15 倍以下。
一级市场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美元降息周期下,跨境资本重启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布局,2025 年 Q1 海外基金参与的 A 轮融资占比提升至 28%。但市场也存在理性声音,某美元基金负责人指出:"当前更倾向于布局有明确临床数据支撑的 'NewCo' 机会,而非泛泛的赛道投资。"
众赢财富通认为,这场价值重估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重新定价,更是中国创新药产业二十年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当行业真正回归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 的本质,其长期投资价值将得到持续验证。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