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烈 何明燕
2025年,中国影视视听的行业版图上,微短剧以其轻盈的体量、迅猛的生长和日趋沉稳的表达,悄然进行着从流量工具到内容引擎的一次跃迁。它不再只是短视频与长视频之间的“内容补丁”,而成为主流视听文化体系中的独立坐标。一方面它仍须接受过往流量惯性下作品质量、套路、价值观的质疑和监管,但另一方面它正自觉迈向“融合+精品”的结构性图景——这是微短剧步入时代视听艺术场域的“成人礼”,也是其用户规模近7亿之后各方力量督促吁求的主流化程序。
六大维度呈现微短剧结构升级
2025年上半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的系统升级和结构跃迁特征鲜明,总趋势体现为“速度退潮、质量进阶”。加以细化,可概括为六个维度。
一是规模扩展,释放“结构性裂变红利”。微短剧于2025年继续保持高增长,预计市场规模达到634.3亿元。这不仅全面超越电影票房,更与长视频、院线电影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主流视听支柱,事实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核心之一。行业因此迈入“成熟化-精品化-产业化”阶段,短剧平台的竞争也从“流量战”走向“内容战”,大平台不仅在原有的都市、职场、甜宠、婚恋、玄幻、仙侠等类型上做文章,更是开拓非遗、武侠、悬疑、谍战、文旅等赛道,深耕垂直题材、强化情感联结,释放“平台扩容、用户提质、产业聚合”的三重红利。就后者而言,西安、郑州、杭州等纷纷争做“微短剧名城”,打造“微短剧之都”,产业链正朝着区域集群化方向发展。
二是用户积聚,走向“细分+多感官”体验模式。2025年,微短剧全面覆盖从Z世代到银发族,用户结构正持续拓展至全年龄段。截至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女性用户依然是消费主力,她们对“情绪价值”与“身份共鸣”的关注推动着微短剧创作的主流内容方向。男频内容占比下降,但精品剧仍具有市场穿透力。而中老年群体的活跃度显著提升,“银发剧场”成为微短剧新蓝海。与此同时,用户对视觉、听觉、交互的感知阈值提高,AI建模、弹幕共创、多结局互动等功能成为新的内容标签,推动叙事从“线性爽感”转向“沉浸式体验”。
三是内容转型,从“重套路”到“轻命题”。曾经主导市场的“高反转+爽感叠加”的叙事模式正在退潮,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实关照与人文温度的“轻命题”创作路径。微短剧内容正从单纯表达情绪,逐步迈向情感、情怀的层次升级。现实题材、女性成长、家庭疗愈、小众创新等方向受到平台青睐,形成“小切口、大共鸣”的叙事范式。与此同时,“微短剧+”战略全面展开,短剧跨界联动非遗、文旅、科普、普法、商业IP等多领域,拓宽了内容生态边界,提升产业链的协作深度。
四是平台竞合,多元矩阵影响价值重构。平台生态趋于多元,从抖音、快手到红果短剧、小程序与长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分发体系已形成“差异化定位+策略协作”的矩阵模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依托算法与社群裂变实现广泛覆盖;红果等短剧APP坚持免费+广告变现模式,实现内容与商业的正向循环;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试图通过微短剧打通会员与中视频之间的转化路径,寻求与传统剧集业态的融合发展。平台之间的角色日益清晰,竞争焦点也从争抢用户转向优化体验。
五是政策监管,从“分类审查”迈向“系统治理”。国家广电总局建立起以“分类分层”“备案编号”“违规整治”“AI治理”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推动行业从粗放生长向规范运行转型。2025年“五一”期间,全国范围内集中下架违规短剧2000余部,标志着监管力量从点状提醒转向系统治理,逐步形成清晰的内容红线与审美底线,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是社会影响,从内容消费到新质生产力。微短剧正从文化消费品逐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带动就业方面,2025年上半年已创造约64.7万个就业岗位,行业呈现年轻化、灵活化、多元化趋势。“微短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与价值引导的表达,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凝聚社会共识方面释放更大潜能。同时,微短剧加快出海步伐,成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审美认同构建。
回归“叙事内容”主场
在2025年的微短剧创作中,一批兼具艺术价值、情感穿透力与现实介入能力的作品脱颖而出。它们不仅为行业注入内容信心,让微短剧真正迈上主流叙事的正道,也构建起一条可供参照的精品化路径。
《家里家外》是今年的现象级爆款,也是微短剧表现情感厚度与地域特色的典范之作。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川渝地区,重组家庭的一家四口不仅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变迁和时代的挑战,还要处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误解,但是他们互相支持,共同书写了一系列充满信任和爱的温馨故事。剧集跳脱了以往微短剧追求“反转密度”的节奏焦虑,而是回归生活本身,在细腻的对话和年代生活的场景中,编织出温暖却动人的情感张力。剧集成功兼顾了中老年用户与都市年轻人两个主力圈层,上线12小时全网话题量破亿,72小时播放平台热度破7000万、播放量破10亿,不仅成为红果短剧平台上半年“最具情感共鸣力”作品,也验证了家常题材在微短剧生态中的长尾效应。
再如《燎原之重回1938》,则标志着微短剧在叙事广度与历史维度上的重大突破。这部作品以抗战背景下的谍战行动为主线,通过紧凑的节奏、多线并行的结构以及层层递进的人物关系,展现了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抉择与牺牲。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在保证快节奏和情节吸引力的基础上,注重人物成长线与国家命运的连接,其克制的表演与层层推进的心理战,突破了“短剧无深度”的刻板印象。
不仅如此,2025年“微短剧+百业千行”的跨界融合也推动了精品内容在题材、功能与传播层面的多维演进。例如《和你的桃花源》聚焦永春美食文化,以返乡青年用手艺治愈自身与家庭的过程为叙事核心,串联起地方文旅资源与观众情感共鸣。《祈安澜》以大运河非遗文化为素材,将运河号子、舞龙灯等传统艺术以戏剧化方式重新包装,使微短剧不再是“纯娱乐”的代名词,而是“轻内容中的重文化”。还有《重寻星光》,以“孤独症社会融合”为核心议题,通过展现孤独症群体在社会融合中面临的困境,自然呈现孤独症群体的特征,倡导“消除偏见而非差异”的理念。
这些作品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在保持微短剧节奏与情绪浓度的基础上,追求题材厚度与情感深度;在具备观赏价值的同时,主动承担文化责任与社会功能。精品微短剧正在回归“叙事内容”的主场。从城市情感到乡村振兴,从个体心理到历史命题,从家长里短到家国情怀,微短剧努力摆脱“快消费”的桎梏,转向“轻量精品”的价值升维。
政策与平台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国家广电总局持续推进“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鼓励创作者将微短剧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高效载体。平台方面,如红果短剧推出“果燃计划”,支持精品短剧孵化。从“甜宠逆袭”到“技术传承”、从“家庭反转”到“社会共识”,短剧的题材边界与表达空间正快速扩展,精品意识正在营造可持续的行业氛围。
“新物种”的生长之道
微短剧,作为中国视听文化生态的“新物种”,其发展速度之快、变现路径之新、用户体量之大,令人瞩目。2025年,它已从边缘娱乐内容跃升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欣喜其市场壮大的同时,也应对其本质属性有客观的了解和理解,并在积极引导与大力发展的过程中时刻警觉其副作用。
首先,微短剧快速壮大走的是一条下沉市场的原始路径。早期野蛮生长的叙事模式和爽感机制是对网络文学下沉市场及其产品的全面模仿,所以我们认同早期微短剧尤其是小程序剧就是“网文视频化”的观点。那么,它的本质属性中难免套路化爽感、欲望化叙事和高度市场化、消费化的基因。加之其合理地反映着当代大众碎片化、短平快的生活理解与文化心理,着重在调动大众情绪、降低内容门槛、丰富文化消费方面独擅胜场。我们无法简单地说2025年的跃迁之势取代完成了其旧有的所有应用场景和惯习,它的精品化创生确实会是一个中长期的改造过程。
其次,微短剧市场的迅速崛起和广泛应用,自然吸引着大量文化资本的投入产出。面上看,资金流向呈现出一种“短长之争”,即微短剧兴盛而长剧局促的局面。所以,今年热议的“短长之争”或者说长短剧应“共荣共生、相互促进”的话题,归根结底是要理性地、重构式地分析和促进长剧、微短剧的互相激发作用,以至“各美其美”。发展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同样是不同体裁剧种的艺术本职和平常心、精进心。微短剧尤其应抓住这个节点,摆脱一味网文视频化的初级阶段,向影视艺术和文学性要营养,构建精品化,成就品牌创作者群体。
2025年的微短剧,在结构升级、精品化以及国际化、讲好中国故事等关键词的叙述氛围中迎来了自身的重要年份、重要契机。有效的批评性建设,也参与和督促着这样一种愿景,愿微短剧的发展能稳步走出一条世界新大众文艺的中国道路。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何明燕,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