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的探索正书写着中国非遗保护的新篇章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7月10日 09时16分

  149所院校,1400余期研培班,5.1万人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受训;各省区市200余所院校参与,受益人群超20万人次……当非遗传承进入高校校园,当古老技艺碰撞创新思维,一场以教育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探索正书写着中国非遗保护的新篇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现场 记者 王诗培 摄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通过实物展陈、现场展演、多媒体互动等方式,集中展示140余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教师和学员的1000余件(套)优秀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回顾和系统呈现研培计划实施十年的经验成效。

  守艺拓新

  “有人以为是陶瓷,有人认为是纸折的。”在传统工艺展区,由研培学员梁贵川创作的《纸戏·玉兔》壶,以其颠覆性的折纸美学融合紫砂传统技艺,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每当这时,梁贵川总会笑着揭秘,“其实,这可是纯正的紫砂!”

  这份大胆的创作,源于上海同济大学非遗创新研修班的启发。“当时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命题,用传统手工艺做一只兔子,”梁贵川回忆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折纸兔子,灵感瞬间迸发。”就这样,她将中国折纸的灵动巧妙融入紫砂的厚重底蕴,以现代审美重新解构传统造型、装饰语言,赋予紫砂既葆古典神韵、又具当代气息的全新面貌。

  漫步展区,青年传承人的创造实践处处闪光:一组“格桑缘”牦牛绒服装将藏族钩针编结与海派设计结合,传统纹样在现代剪裁中焕发新生;90后钧瓷传承人许静轩的“转钱”把玩件与香皂盒,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美学注入日常生活,颠覆了人们对非遗“只可远观”的刻板印象。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开展非遗双创也成为“研培计划”探索的重要方向。郑州轻工业大学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成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和智能设计实验室,开展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戴上AR眼镜,手指轻点“马街书会”图标,一个可视、可互动、可学习的非遗保护传承体验项目就出现在了游客眼前。声控操作开启下一步进度,现场花絮、戏曲选段、背景介绍一一呈现,曲艺盛会在指尖完成。

  携艺归乡

  “点亮乡村”展区以一地一技一人一故事的叙事,展现了29所高校“以艺兴村”的成果。在云南临沧的青山绿水间,碗窑村的土陶窑火已绵延近三百年。一盏盏精美的碗窑土陶以泥土为纸、窑火为墨,书写着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2年,云南大学在滇西碗窑村举办“陶瓷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深挖历史文脉、理顺保护思路,创设“临沧茶陶”品牌,推动烧制技艺从传统土陶向现代瓷器升级。25岁的传承人赵兴发深有感触:“学习归来,眼界开了,连看村里老酒坛都能激发新的造型创意。”

  过去,非遗多依靠师徒口传心授。如今,非遗教育拥有了更开放、更立体的空间,课堂、工作坊、实践基地举办主题讲座、现场体验等,让年轻人感知非遗魅力。传承人在走进校园,提升眼界与系统认知的同时,也深入田野、创立作坊,成为非遗保护的新生力量。

  在贵州黔东南,牙舟陶第十代传承人张胜猛通过研培学习品牌运营,打开商品销售市场,其陶艺工坊为牙舟镇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4000元,让千年陶艺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非遗研学路线,将苗绣转化为文旅体验产品,为留守妇女开辟可持续增收渠道,构建“非遗+就业+文旅”发展模式,成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核心引擎,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湘西模式”。

  石河子大学主动对接新疆各大文旅景区、文创品牌,帮助传承人建立“天鹅绣”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土陶合作社;主办首届新疆非遗与旅游融合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培训会暨圆桌座谈会,搭建起非遗研培与文旅融合的桥梁。

  高校聚力

  步入表演艺术与学术展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板块尤为引人注目。这里不仅有花灯、滇剧等非遗项目的动态影像供观众多媒体交互体验,更将传承人的实践探索与学术思考并置呈现。

  云南展区将非遗复排影像与相关学术论文并列,清晰勾勒出从“技艺实践”到“理论构建”的双轨并行保护路径。刚毕业的大学生徐静正和朋友仔细翻阅这些成果:“阅读青年传承人的论文,让我深入理解他们的思考,更意识到非遗传承保护已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他们带来的远不止技艺的传递,更激发了更广泛人群的兴趣与认同。五年级的李晶晶同学驻足精美的陶瓷展品前,正聚精会神地在绘本上临摹。“我很喜欢画画,这些哥哥姐姐做的陶瓷真美!”虽然年幼的她尚不能完全理解“非遗”的深刻含义,但审美的种子已在心田悄然播下。

  10年深耕,非遗保护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向“全民自觉”的跨越式发展。当传承人带着电商技能返乡创业,留学生将苗绣元素融入国际时装设计,社区居民依托非遗工坊获得可持续生计……研培计划已经成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支点,化作流动在生活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青春脉动,一个更具生命力、更可持续的传承新时代已然开启。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