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这里的绣球也太壮观了!”近日,参加“美好中国行·走进广西边关国家风景道”采风活动的记者一行走进百色靖西市。“旧州绣球一条街”上的靖西绣球玲珑剔透,五彩缤纷,让中国农民报社记者陈子璇惊叹不已。
小朋友体验绣球制作 孟萍 摄
地处广西西南边陲的百色靖西,是“中国绣球之乡”。靖西绣球自明末清初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制作历史。关于靖西绣球,有很多浪漫的传说。起初,靖西乡村的男女青年会在山野中对唱山歌,谈情说爱,发现有意中人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下山间的花草,用藤扎成花球,隔空抛赠。后来,这种信物又逐渐演变为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绸巾,包上重物,连上丝绳的球状物品,最后发展到现在的针绣小球形。绣球也从男女青年的传情信物,逐渐发展成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旅游纪念品,或民族体育活动用品。
在“绣球王”朱祖线的家里,记者了解到,靖西传统绣球一般由12片叶瓣片组成,代表着十二个月,每个月有相应的花开。制作时,叶尖对叶尖缝合,整体呈现圆形,系有球穗。绣球球瓣上分别绣有龙、凤、孔雀、蝴蝶、金鱼、鸳鸯、菊花、玫瑰、牡丹、兰草、祝词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和文字,瓣片边缘镶绣金丝,瓣内填充物为绿豆、铁木屑、芦根花籽、泡沫等。绣球顶端系着彩带,末端连接着彩色流苏,浑然一体。
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于2012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绣球企业、作坊和手工艺人对单一的绣球产品进行改革创新,制作成绣球挂件、摆件,绣球耳环、吊坠,绣球灯具、绣球药包等既有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产品。
走进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公司总工艺师王秀芬正在带徒传艺。十多年来,她通过集中培训或进村入户培训等形式,打造出一支技艺精湛的绣娘队伍。目前靖西绣娘队伍已发展到680余人,为绣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旧州一带年产绣球25万个以上,产值超600万元;绣蕴坊年产绣球50万个以上,产值超1000万元,全市绣球年产量超70万个,年产值近2000万元,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靖西市将绣球文化与旅游景区打造紧密结合,全力打造“旧州绣球一条街”。整合资金实施旧州壮族民居保护修复,铺好了石板路,修复了“壮音阁”古戏台等文化景观,使绣球人文与景观格调统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游客来到旧州不仅能观赏小河流水、奇峰秀丽的自然山水田园美景,也能欣赏和体验到绣球、锦绣织布、夹砂陶、提线木偶、瓦氏土司等厚重的壮族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旧州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靖西以其传承数百年的绣球文化为基石,探索出一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开创了非遗传承、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