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羡菊 向志强 陈露缘
这是盛夏之际的广西。
漓江、北海,游人如织;中越边境凭祥,热带水果和工业产品经过智慧口岸货畅其流;首府南宁,接地气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吸引中国和东盟众多参赛者。
作为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广西有着重大区位优势,扮演着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的重要角色,同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地区,如何扬长避短,承压负重,以提升经济规模、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其面临的重要“考题”。
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接续奋斗的广西,正负重起势。
难得之势:奋起广西
7月20日,随着数据公布,广西交出了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的“答卷”。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实现“三个高于”,即高于年初制定目标、高于去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继一季度迎来近年来少有的“开门红”之后,广西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如期实现上半年“双过半”目标。
数据背后的一些积极信号,更值得捕捉、关注。
广西的“压舱石”更稳。广西正在成为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7月20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在南宁举行。工业作为第一拉动力的作用更为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一批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即将开工满三年的平陆运河已完成总工程量逾80%,通江达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雄姿已现。
广西的产业更“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发挥地缘优势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生态。上半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6%,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78.1%、32.4%、32.3%、17.5%。其他新业态方面也点燃星火:北海引进独角兽企业,成功开发阿萨卡网红城市项目;微短剧市场,广西拥有创作资质机构超千家、居全国前列;南宁演唱会经济火热,“跟着演出游广西”成为鲜明标签……
广西的人气更旺。从“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到五一小长假,再到近期启动的暑期消费季,文旅市场持续火热;从国家部委到国外使节和国际组织,从科大讯飞、奇安信等头部企业到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广西调研、洽谈合作的机构与人士越来越多。
广西的信心更强。今年上半年,广西民间投资实现由负转正,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一些企业投资者表示,感受到了广西丰富商机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在一系列机制、举措推动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实干实绩论英雄的氛围日益浓厚。
这信心也来自于对问题的正视。举全区之力支持柳州化债攻坚,倒查十年推进涉重金属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整治腐败问题和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广西迎来了成型起势的关键阶段。
形势逼人:渴盼广西
有人说广西自带“网红”体质,时常有各类话题走红网络。广西经济发展,近年来也不时成为舆论热点。
一方面,广西备受瞩目——面朝大海,广西东边连接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南边相挽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人们用“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到东盟”形容广西区位的得天独厚。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出台,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包括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跨境产业合作区等建设,广西得到多项国家战略的覆盖支持。
从西部陆海新通道、“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等大战略,到“螺蛳粉”“新能源‘神车’”等“网红”,再到“水果自由”“夜经济”等烟火气,广西在国内外经常“吸睛”。
另一方面,广西备受期待——经过多年接续奋斗,广西总体实力虽纵比明显增强,但新形势下,广西如何不止做进出口“通道”,而是借“天时”“地利”成为承接产业国内梯度转移、打造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之省区?广西如何破解一定程度面临的“标兵远、追兵近”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局面,真正将综合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达到人们心中期待的高度?
不可回避的是,广西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由于历史以及多方面因素累积所致,广西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不少不利条件的制约。
——创新资源不足。现在广西工作的院士屈指可数。国家级科研院所、平台少。由于经济基础等原因,科技经费投入强度长期偏弱,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升缓慢。“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至2023年广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0.9%,排名国内省份后列。
——县域经济相对滞后。作为曾经的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20年广西全面消除绝对贫困,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广西人口过百万的县虽有10个,但未能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全国百强县”破零。
——民营经济比较薄弱。广西历史上曾产生一批品牌企业,但近些年新崛起的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相对较少,一些曾经表现优异的“明星企业”发展放缓。
——一些资源优势产业“大而不强”。广西是全国重要的“糖罐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茶缸子”,人工林面积和木材产量全国第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铝、锡、锑、铟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但其中一些产业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还有待破局。
形势逼人!面对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竞争,如何挣脱不利条件,实现“平台期”的新跨越?广西上下充满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如果广西不能抢抓机遇突破创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能被进一步拉大,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广西有识之士坦陈。
今年广西“新春第一会”上,这些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被毫不掩饰地抛上台面:南宁对全区经济带动力不强、柳州新旧动能转换慢、一些地方向海思维不够开阔、一些“国字号”平台和政策未用足用好……
找准赛道、持续突破,把历史机遇变成现实生产力!
——这是广西的梦想、广西的呐喊、广西的渴盼!
“势”在人为:竞跑广西
今年4月份的广西二季度经济发展调度会上,14个设区市的“一把手”逐一亮相:5个作先进发言,2个排名倒数的作表态发言,7个视频发言。晒成果、比成绩,说不足、谈计划。随后,发言视频通过网络面向全社会公布,接受评判。
时间回到年初。广西“新春第一会”发出“让实干为要成为广西干部身上最鲜明的特征”的号令,动员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14个设区市“一把手”同样轮流发言,立下“军令状”,发言内容在报纸上全文刊登,让公众监督。“摸着良心干事”的倡导,振聋发聩。
对于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期的广西而言,能否加快高质量发展,关键看干部作为。
自治区层面建立机制,推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跟着一级上”:
建立自治区层面党政合一的经济运行工作机制,落实落细自治区与各市“双向清单”“五张清单”;建立由自治区领导领衔的重点工作专班工作机制、重大问题调研机制以及重大问题专家咨询制度等;由地市和企业对自治区有关职能部门开展测评,坚决抵制“甲方思维”“衙门作风”……
广西推动倡导:在“比”中找准差距,在“学”中补齐短板,在“赶”中干出实效,在“超”中实现目标!
有“侨乡”之称的玉林市提出构建“十虎竞玉林”格局,推动7个县(市、区)和3个市直园区你追我赶、实干争先。在北海“借地建港”的玉林海港码头对外开放获批复,今年前5个月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5.09%。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实施县域产业发展“赛马”制,地方党政主官需上场答辩,评审通过后方可获得县域特色产业资金支持。
实施扩权强镇改革的桂东北流市,地区经济总量连续3年位居广西县(市)第一,亮出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目标。而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崇左市扶绥县,则敢于“亮剑”,在高速公路旁树起“为建成广西第一强县而努力奋斗”的宣传标牌。
山地丘陵面积占比80%的南宁市隆安县把握平陆运河建设机遇,谋划推动隆安发展史上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总投资108亿元的和泰绿色新材料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落地开工……
“包容”是很多外地人对广西一些干部的评判。但毋庸讳言,广西有的地方干部缺乏创一流、不服输的意识,甚至被比喻为患上了“恐先症”。
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崛起,其干部队伍的精神特质不止于包容,还包括勇于竞争,勇于进取!苏南如此,浙江如此,珠三角如此,广西也应如此。
借势东盟:开放广西
2000多年前,满载内陆货物的商船从合浦港扬帆出海,抵达东南亚、南亚,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也铭刻下广西与东盟交流合作的深厚基因。
东盟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以来,融入东盟,成为广西持续发力的重点方向。
今年以来,在我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重要互访成果中,“广西元素”分量十足:中马“两国双园”步入升级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友谊关—友谊、浦寨—新清货运专用通道智慧口岸建设;运营好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用好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合作等平台……
从友谊关口岸中间工业品进出口红红火火,到广西北部湾港至海防港、关丹港—北部湾港冷链精品等新航线陆续开通,从中柬“鱼米走廊”广西现代水稻产业合作项目开工,到五菱新款AIR EV车型在印尼上市,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成果持续“上新”。
更受关注的则是广西在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中的棋先一招。
东盟国家留学生数量、高校开设东盟小语种相关专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持续开展东盟语料和数据集建设……着眼落实我国政府《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立足丰富的能源供应体系、东盟语料基础、东盟语言人才基础、高校在AI教学和科研方面基础以及叠加的政策红利,广西提出设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并迅速推动与东盟实质性合作。
广西代表团访问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签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多方面合作协议。其中,广西与老挝签约共建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首个人工智能合作创新平台。今年广西已为越南地方党政干部和老挝领导干部举办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
振臂一呼大旗挥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纷纷前来对接洽谈合作。
紧锣密鼓。4月,作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南A中心第一批40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涵盖了算力算法项目,研发、生产、应用等AI+场景项目;6月,南A中心展示中心正式投入试运营;7月,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在南宁启动、全球八地连线,科技、资本、高校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三大类赛道全面开放……
北京一家知名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广西在开展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将在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数字广西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共建东盟语料库,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
只有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才能提升广西对外开放的能级,增强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广西招商引智在向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要战略腹地借力同时,也向长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等国内各地敞开大门,加速迎来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湖南等地项目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
从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兴的赛道,更加深度地融入东盟,既是广西“为一隅争光”、乘风借势实现腾跃发展的重要路径,也彰显广西“为全局添彩”、服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攻坚延势:务实广西
起势固可喜,延势须攻坚。
营商环境不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普遍性“痛点”。行走在南宁的机场、各政务服务中心,经常可以见到欢迎拨打12345反映营商环境问题的醒目提示。但相当一段时期,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对求助、投诉、举报等三类问题工单的解决率仅为60%左右,剩下40%左右成了服务效率不高、敷衍应对的“疑难杂症”问题工单。
自治区营商办重拳建立“企呼我办”政企沟通平台,形成“自治区—设区市—县(市、区)”三级问题交办机制。淡化以往不针对具体问题的民意测评方式,而是将“企呼我办”工单解决率和满意度作为各地营商环境水平监测核心指标,对明显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等不认真履职的单位,作为负面典型通报。
这项体现“让人民评价”、需要久久为功的改革初见成效,截至今年5月底,“企呼我办”平台已累计受理1330件经营主体疑难诉求,办结率93.68%。
顺势突围,需保持清醒与务实。
后发广西需加速经济增长,既面临国内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挑战,同时也处于外贸面临较大压力的前沿地带。广西二季度经济调度会明确提出,在实践中尤需高度警惕五种错误倾向:一是唯指标论,二是头脑发热、盲目乐观,三是重速度不重质量,四是简单粗暴一刀切,五是数据造假。
对于发展人工智能,广西同样保持冷静。
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从优化顶层设计到完善制度机制,从应用场景落地到金融创新助力,作出8个方面26项部署。
务实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冷思考”始终如影随形: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要走符合广西实际的AI发展路径;不能只顾投入,不顾产出,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着眼长周期发展,绝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搞一堆华而不实的项目……
“广西虽然较难成为新技术的策源地,但完全有条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地。”一位先后在国家部委和广西工作多年的人士对此充满信心。
资本市场是灵敏的风向标。2月底举行的2025广西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推介暨签约大会上,30家基金管理机构与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签约。截至6月末,广西政府引导基金已累计实缴出资121.0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实缴527.56亿元,实现财政资金杠杆放大约5.4倍。
“我们看到了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蓬勃的产业发展活力、巨大的科创潜力、叠加的政策红利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将把发达地区的信息流、资金流、产业链带到广西。”一位基金管理机构负责人说。
先发地区的崛起反复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自有其阶段性特点,有其演进过程,但是经过代代接续努力,一旦抓住机遇找到突破口起势,就可能冲破传统的束缚和路径的依赖,形成向前势能,实现后发赶超!
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注定了这条路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充满考验。
丰收在望,右江河谷的芒果挂满枝头、芳香诱人,桂中青绿色的甘蔗加速拔节生长,西部陆海新通道标志性工程黄百铁路广西段首个连续梁开始浇筑,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盛开”造型的朱槿花厅,正在筹备迎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下的东博会开幕,为广西注入新的活力……
祖国南疆,且看广西,大地壮美,时临势起。
后“势”如何,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