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人报》网站7月28日报道,一项国际研究揭示了有关地质历史上海平面变化的新证据。该研究基于对印度洋塞舌尔群岛发现的珊瑚化石的分析。
该研究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安德烈娅·达顿教授和佛罗里达大学博士生卡伦·维弗伯格牵头完成,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参与研究的还有来自悉尼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和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科学家。
该发现的关键在于,研究中使用的珊瑚属于仅能在浅水区存活的物种,这使它们成为其所生长时期海平面的精确指示物。
这一特性,加上塞舌尔群岛地处热带——远离过去存在的巨大冰盖——得以减少区域性地表变形效应的影响,并有助于进行更可靠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估算。
科研团队分析了在群岛不同海拔高度发现的二十余处珊瑚化石,并考察了其周围的沉积物。
通过地质年代测定和分析方法,研究人员成功重建了末次间冰期(距今约12.3万至12.2万年)海平面变化的详细序列。
专家指出,这一时期常被用作参照,因为当时的全球气温与现今相似。
目前的研究结果证实,海平面在该时期达到了一个全球峰值。然而,这一分析最显著的发现是,在达到该峰值前的6000年里,海平面有过三次快速而急剧的上升。
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这几次上升间隔着海平面下降的阶段,形成了一种振荡模式。
研究人员将这几次上升的出现与格陵兰和南极洲大冰盖的变化联系起来。因为,这些冰体距离塞舌尔群岛有数千公里之远,而记录表明,其体积的变化对海平面产生了全球性影响。
该研究还指出,在末次间冰期,南北两个半球的温度上升并非同步发生。
这种不同步可能导致了极地冰盖以不协调的方式扩张和收缩,从而引发海平面的波动。
基于这一观察,研究人员将其与当前情况进行了对比,当前全球变暖在地球的两个半球同时发生。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一次海平面上升在时间上与北美洲一片冰盖最后残迹可能的崩塌相吻合。
此前,这片北美冰盖在研究该时期海平面变化时并未被视为重要因素。
据研究人员称,从珊瑚中提取的数据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涉及冰盖体积和海平面上升的快速变化。
冰川-海洋系统的这种非线性变化对基于当前变暖趋势预测未来场景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该研究认为,根据当前已达到的变暖水平,全球平均海平面长期的潜在上升幅度可能超过10米。
该研究还提出,冰盖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可能高于目前的估计。(编译/苏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