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妍 本报记者 王 春
下好长三角“一盘棋”,协同创新好比“棋眼”。重大创新平台和硬核产业攻关如何共建,科创人才如何共育,科技服务与金融服务如何协同保障?近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该《决定》。
《决定》指出,要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同时,《决定》提出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等基本原则。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顶层设计持续深化。
而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智慧破题,将高质量发展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
2025年上半年,沪苏浙皖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比达到24.8%,持续书写着“加法变乘法”的一体化奇迹。
联动支撑产业发展
今年6月,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化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碳-13同位素多塔级联低温精馏工艺技术实现重要突破。稳定同位素碳-13产业化装置在安徽海素公司实现稳定运行,并顺利得到丰度99%以上的碳-13一氧化碳产品,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这项成果是长三角产业带中“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科创策源空间始发纵深的一角。
沪宁沿线拥有丰厚的创新土壤、良好的创新生态、高效的创新网络,优秀的创新基础为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供了重要支持。2024年,沪宁沿线GDP总量突破15.1万亿元,占长三角经济总量的45.6%,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
今年2月,上海市普陀区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等地正式携手,共同发力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由上化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地之一。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海介绍:“普陀区打造了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上化院可以通过平台,与上海、无锡、杭州、安徽等地的医院、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
建设跨省域高新区是长三角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又一举措。
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3个分园揭牌。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包括上海青浦园区、江苏吴江园区、浙江嘉善园区3个分园,这也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跨省域高新区将形成‘资金+基金’的联动支撑模式,助力区域产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部长朱正伟介绍。
今年7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浙江嘉善县政府提出12条举措,从强化改革集成、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域协同、强化要素互认共享三个方面出发,推动高新区发展,并提出两区一县原则上每年投入跨省域高新区建设发展的资金总量不低于1亿元。
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在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一座正在施工的巨大圆形建筑,如一只银白色的“灵眸”望向天空。这就是国际最先进、亚洲唯一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其建设汇聚了位于合肥的第二代光源“合肥光源”和位于上海张江的第三代光源“上海光源”这“两束光芒”的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赵周宇介绍:“‘合肥先进光源’的光源亮度将比三代光源至少提高两个量级,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强大助力。”
为建好用好“合肥先进光源”,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长三角的一体化将使此前被相互分隔的科研、科创要素流动起来。”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有条件、有责任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已集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8个、大型科学仪器超过5万台(套)。
近年来,三省一市以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降低区域创新成本”为目标,在制度政策、联合攻关、实践载体、资源共享、环境营造等方面开展创新试验,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市率先在《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修订中专设长三角区域共享章节;其他三省也各自设立相关条款。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联合推出长三角科技创新券,作为促进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政策机制抓手。目前其应用范围已包含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全域,安徽省马鞍山市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超5000家企业也已申领创新券。创新券服务金额超过5.5亿元,支持金额超过1.8亿元。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可汇集各地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共享科研成果,有效避免低层次的科技重复投资。这是长三角各省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战略选择。
同答“创新题”、共建“动力源”,长三角“握指成拳”再出发。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协同中取得的体系性成就源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深层次变革。“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需要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协同,进一步破除瓶颈障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