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滕继濮 雍 黎 刘园园 王姗姗
屋顶光伏汇成“蓝色矩阵”,智能车间律动“数据节拍”,工业废料循环“变废为宝”……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深入该市多个产业园区,只见这里绿色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追新逐绿”蔚然成风。如今的巴渝大地,一幅新型工业化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攀高向新,新兴产业扩容提质
在位于重庆大渡口建桥工业园区的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玻璃纤维制品车间里,热风高温中一根根比发丝还细的玻璃纤维被吹塑而成。据介绍,这些玻璃纤维虽细,却能“四两拨千斤”。它能取代传统织物增强叶片材料,并满足百米级大型叶片的轻量化需求。该公司副总经理刘伟廷告诉记者,公司玻璃纤维新材料年产能超过120万吨,被广泛运用于新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
在40公里外的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AGV车队在全自动化车间里有序地穿梭,装配机器人在精准地作业中。技术加持下,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整装下线,蓄势待发。其背后,绿色成为了有力支撑。在工厂屋顶上,一片片光伏板有序排布,正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所需能源。据介绍,这里建成了1.88万平方米光储充一体化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584万度,每年可节约5070吨标煤,减少13284吨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着生产用能持续“向绿”。
在重庆数智产业园里,重庆平板显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各类最新的智能显示屏产品陈列其中。“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废水循环利用管理系统和能耗管理平台,对制造各个环节的用水、用能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惠科股份智慧城市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睿说。
工业废水用于绿地灌溉、光伏路灯点亮园区、碳数据精准管理……重庆数智产业园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华介绍,作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园区持续深化创新,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驱动企业生产实现清洁化、低碳化。目前,园区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7%,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9.83%,远超国标,实现资源闭环利用。
攀高向新,推动绿色新兴产业扩容提质。“重庆锚定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钟熙介绍,今年上半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6.1%,较2024年末提高1.5%;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的占比压减至25%以下,低于全国平均约5%。
减污降碳,擦亮产业生态底色
“吃”进垃圾,“吐”出燃料。在位于忠县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栋厂房内,经过“生物降解+高温焚烧”后,厨余垃圾仅需两小时即可转化为油脂和有机肥。据了解,工厂生产出的油脂可替代燃煤作为水泥燃料,有机肥可用于农田。
在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被这样“吃干榨净”的并非只有厨余垃圾,城市生活垃圾也同样能够实现“变废为宝”。如今在忠县,当地80%的生活垃圾都被这座水泥厂“消化”,加上餐厨垃圾,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处置300多万吨垃圾,相当于减少填埋用地1200亩。
作为制造重镇的重庆,减污降碳增绿协同并进。
华峰化工通过新增氧化亚氮低温分解装置,年节约标准煤约2.9万吨;太极集团药渣燃料化利用率超95%,构建起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重庆京东方通过开展一系列固体废物减量举措,使厂区的废弃物转化率提升至97%,入选国家首批“无废工厂”……
一方面支持工业领域设备大规模更新,另一方面加快培育绿色制造主体体系。如今,重庆已累计实施6000余个工业技改项目,改造近4万台(套)设备;累计建成17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绿色工业园区、1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高于全国9.5%。
钟熙表示,未来,重庆还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培育绿色生产力,持续扩大高产出、低能耗产业占比,持续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加快打造长江上游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