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由公安部主办的“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贵州、重庆、四川,感受当地人民警察打击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守护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当地公安机关在护航高质量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科技赋能警务实战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采访。
——————————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兴路228号的熊猫公馆,2017年竣工,位于重庆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交通便利,距离解放碑商圈步行只需10分钟。
熊猫公馆公寓楼是渝中区网约房最为集中的单体建筑,有38层楼、928套房间,其中网约房占比逾九成达850余套。
彼时,作为新兴住宿业态,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房源、接受预订、提供住宿服务的网约房,大多分布在网红景点的周边公寓、居民楼里,凭借在线选房、无须见面、密码解锁入住且“价格亲民”等优势,深得年轻人青睐。
渝中区旅游资源丰富,坐拥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门等热门景点,仅2025年春节假期,就接待游客1036.4万人次,同比增长11.71%。
在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南纪门派出所民警李昀昊眼里,熊猫公馆网约房生意最火爆时,“整幢楼居住的有2000人左右。有时候,上下楼等电梯都要好长时间。”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重庆市渝中区。渝中区分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渝中区分布着网约房1.6万余间,有网约房经营者1600余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市场经营规模数亿元。
曾经,网约房存在入住房源品质良莠不齐、行业规范缺失等问题,也因为未能有效监管,导致矛盾纠纷高发,存在诸多安全风险隐患。
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副局长蔡小龙表示,在重庆市公安局指导下,渝中区分局按照“党建引领+公安靠前+部门联动+行业自治”的综合治理思路,牵头打造“网约房管理一件事”,创新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网约房痛点治理新路径。
从“野蛮生长”到有规可依
“房东在网上挂的房间图片,和我们实际入住的根本不一样!”前段时间,李昀昊接到一名游客的求助警情:预订的网约房入住时发现“货不对板”,引发矛盾纠纷。
“这个事就发生在熊猫公馆。”李昀昊说,“这里每层楼的房间有30套左右,整个大楼光经营主体就有52家,管理难度特别大!”
网约房发展初期,大多处于“野蛮生长”状态。
按照公安机关要求,旅客入住网约房需要和入住酒店一样进行实名登记。但游客通过网络平台下单、自助入住,在入住登记方面存在监管漏洞。同时,很多网约房位于小区内,居民与旅客在电梯乘坐、噪音扰民、垃圾卫生等方面时有摩擦。
新兴的网约房虽然具有旅馆业经营性质和特点,但与传统旅店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具备特种行业许可条件。
“货不对板”、临时涨价、卖淫嫖娼、未成年人约架……围绕网约房暴露出的旅游投诉、治安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往往需要多部门联动处置。
“不少地方曾探索出台部门管理办法,但起不到系统治理作用”,渝中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冯岭曾做过调研,“新业态提出新考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创新手段、统筹施策。”
2023年,渝中区由公安机关牵头,联合市场监管、消防、文旅等相关部门,探索网约房管理新模式。
2024年12月5日,渝中区以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探索网约房智慧监管改革,明确了网约房经营主体、网约房平台准入标准及行业责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办法》对网约房的概念进行明确:本办法所称网约房,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住宿服务,且不具备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条件的经营场所。
《办法》明确,区公安分局是网约房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并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职责:指导网约房经营者及网约房平台公司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指导网约房平台公司上传网约房经营信息;实行房屋编码管理,在各网约房平台使用房屋唯一编码,即房源码;确保房源在各平台的唯一性;要求并监督网约房平台公司记录、保存平台上发布的网约房及服务信息、交易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安全性;及时并妥善处置涉及网约房的纠纷及治安、刑事案件;根据职责,依法查处网约房及网约房平台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
《办法》同时细化了商务、市场监管、住建、消防、文旅、卫健、街道办等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办法》要求,运用数字技术规范网约房线上报备、复核、赋码、监管、退出等全流程,实现多部门齐抓共管,保障网约房管理有规可依、权责清晰。
“房源码就相当于每个网约房的身份证”
在熊猫公馆一套网约房里,李枝林打开手机,向记者熟练地演示网约房线上操作程序。
此前,李枝林已提交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租赁协议、经营场所平面图、安全设施配备情况、从业人员名单及健康合格证明等基础信息,经相关部门线上及现场复核后,领取到了每一套网约房的房源码。
李枝林是渝中区的一名网约房经营者,从事这行已近6年,目前经营着50多套房源。
以往经营网约房,经营者只需自主挂靠互联网平台,将经营的网约房地址、图片等信息进行填写即可,不用相关部门审核。这样的方式往往让一些不法商家为招揽客人利用“网图”进行虚假宣传。
针对类似网约房入住“货不对板”等问题,渝中区分局规范网约房经营报备程序和条件,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细化各部门职责,将网约房房源经营者信息、网约房标准地址、房间平面图、经营投诉等重要基础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创新研发生成“房源码”。
“房源码就相当于每个网约房的身份证”,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科技信息化科科长张雷介绍,想要从事网约房经营,首先需要在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渝快办”申领房源码。
在申领房源码过程中,每一项信息都必须如实填写。一个房间对应一个房源码,经住建、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方能获取。
网约房经营者在各大平台上架房源时,必须提供房源码。平台对房源码进行有效性核验,没有房源码或房源码失效的经营者无法在平台上发布房源。
在网约房经营过程中,同时采取“绿、蓝、黄、红”四色管理制度。“房源码”默认积分10分,赋色为绿色;当经营者产生违规行为时,由职能部门对网约房进行扣减积分,积分小于6分时,房源码赋色为红色,将会对网约房进行强制下架整改处理。
截至目前,渝中区已线上发放房源码1.3万余个。
“用物联网的技术管住开门入住的关口”
除了房源码,渝中区还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广使用安全智能门锁,并开发了“畅住助手”小程序,将网约房入住流程由原来的“经营者为住客登记”变成“住客自己规范登记”。
这项让住客在手机上“先登记、再开锁”的新模式,有效堵住了“本人开房、他人入住”“一人开房、多人入住”等管理漏洞和“前台缺失问题”。
南纪门派出所辖区现有网约房总数2400余间。南纪门派出所所长王鹏介绍,南纪门派出所积极推进网约房智能门锁登记系统和非标准住宿业登记系统的安装、使用,以有效弥补传统管理的短板。
“这个锁用身份证可以开,用动态密码可以开,用手机蓝牙也可以开,开锁形式是多样的。”王鹏说,“用物联网技术管住开门入住的关口,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实名制。”
今年以来,南纪门派出所累计处罚不如实登记网约房经营者23家次,有效推动了辖区网约房经营的规范化运行。
大阳沟派出所辖区地处渝中中央商务区,辖区内的网约房数量位居渝中区第一,安全智能门锁安装数量大,难度也不小。
“我们为此采取了‘社区警长包片、管段民警包楼、所长兜底’的工作策略。”大阳沟派出所所长陶醉介绍,截至目前,派出所辖区网约房总数3465套,商家465家,安装智能门锁2944套,安装率84.96%。
有了“网约房一件事”系统,大阳沟派出所每天对于未成年人单独入住信息都要上门进行查看和审核。系统安装以来,已多次发现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情况下出行,并在通知家长后,在家长要求下将未成年人带回派出所暂时监管,由家长到所接回。
“安装门锁只是手段,对数据的有效运用才是根本目的。”张雷表示,目前,渝中区网约房安全智能门锁的普及率已达到74.83%。
涉网约房警情大幅下降
前不久,渝中区分局接到辖区望龙门街道海客瀛洲小区住户通过“渝快办”的投诉反映:因网约房入住游客多,导致正常住户电梯使用不便。
接到反映后,海客瀛洲小区行业自治联盟迅速开展工作,并多方协调,最终达成以单独划出一部电梯供游客使用的协议,成功化解矛盾纠纷。
为进一步对网约房行业进行规范管理,渝中区分局利用“渝快办”和“畅住助手”小程序收集小区业主、住客反映的投诉争端、矛盾纠纷信息,投诉意见自动流转住建、文旅、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依托“渝快政”快速协同处置。
同时,渝中区分局引导各街道经营者群体代表,成立由社区民警、街道人员、物业公司、业主、网约房经营者等各方参与组成的网约房行业自治联盟,制定《经营自律公约》,形成“部门监管+行业自治”共治管理机制。
据统计,今年以来,渝中区各部门协同处置投诉争端、矛盾纠纷400余起,涉网约房相关警情同比下降了33.8%。
“小区里的网约房数量不少,来来往往的游客也很多,相比之前,明显感觉网约房经营管理更规范了,居民们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少了。”熊猫公馆一位自住居民说。
此外,渝中区分局综合运用相关数据搭建智能模型,实现智能化安全预警。
“熊猫公馆一网约房多名未成年人集中入住、结伴同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024年5月,收到预警后,渝中区公安机关立即开展核查,现场搜查出一批管制刀具,成功消除一起治安风险。
2024年12月,熊猫公馆一商家多部电脑配件被盗,公安机关也是通过网约房智管服务系统查询到相关信息,前往排查后,现场将该伙盗窃人员一起抓获。
蔡小龙表示,下一步,渝中公安机关在不断规范管理网约房的同时,将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管理模式,服务新业态发展,为地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赋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