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祥
当前,我国已步入了由传统要素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这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发展升维的必由之路。城市是创新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最终都会投影到空间之上,并引发城市空间的适应性调整与深刻变革。随着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各类创新活动伴随着人与人、企业与企业、技术与技术等交流方式的改变而表现出全新的特征,出现了新的区位选择逻辑和空间利用方式,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空间利用诉求。从一些创新先锋城市的实际情况看,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生长与利用逻辑,并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空间规划变革。
从世界范围看,空间规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就不是孤立、僵化的空间管制工具,而是积极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各类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并期望以此来吸引、集聚创新要素,然而有部分城市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仍停留在传统“工业园区”的思路和模式,由于缺乏对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活动发生机制、创新人群空间需求等客观规律的认知,导致规划建设的大量“创新空间”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背离。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城市创新空间生成的普遍机制与规律,从而主动、精准地将创新活动规划空间作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简而言之,在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导向下,我们需要匹配创新经济发展与空间供给的互动逻辑,重建空间规划的新思维。
在空间管控方面,要建立柔性思维。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环境中,空间的使用形式将不断出现从无到有的非线性跃迁,空间生长、演化的逻辑更为易变。墨守传统技术规范的空间规划将抑制创新经济的活力,确立空间规划的柔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柔性思维是对空间规划技术规范的动态反思和持续改进,应对创新型经济对空间需求的不确定性,要提升空间规划的弹性应变能力,提高在空间管控标准、管控对象、管控过程等方面的动态适应性。
在空间组织方面,要建立链接思维。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环境中,产业不是简单的同类企业集聚,而是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凝聚的产业集群网络,其核心价值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创新协作的便利环境。空间规划需要针对创新网络的需求特征而确立起链接的思维,在规划中有意识地弥补本地创新资源缺失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引入和打造具有网络组织效应的功能性载体,不断丰富创新主体的类型和创新合作的可能场景,营造开放合作的集群氛围,形成向内密集联络、向外广泛开放的创新网络。
在空间营建方面,要建立家园思维。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创新人群成为激活创新活动、创造价值的核心要素,各类创新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国际经验表明,通过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空间,可以有效集聚创新人群并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空间规划需要确立家园思维,不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敏锐捕捉创新人群的生活特性与需求特征,营造与之相互契合的空间环境。可以说,营造丰富的城市生活场景,既是对创新人群的投资,也是对城市创新动力、创新竞争力的投资。
总之,空间规划是城市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而有效的治理工具。我们要认识、尊重、顺应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规律,创新空间规划思维,助力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建设。
(作者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