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黄浦城市更新、消费、民生服务亮点频现
经济密度最高地持续挖掘消费潜力
截至2024年底,黄浦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4亿元,“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可比增长约4.5%;区域经济密度达到163亿元/平方公里,保持全市首位、全国前列;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99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昨天,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黄浦亮出了一组亮眼的经济数据。“十四五”以来,黄浦在城市更新、消费、民生服务等领域快速发展、亮点频现。
成片旧改收官
在外滩·中央,百年建筑穹顶下,一场场艺术演出深度融入消费场景,带来人气与消费活力。中央商场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吴婷华介绍,外滩·中央开放以来,整体出租率和开业率保持在70%以上,中庭开设常态化市集,且每季度进行美陈更新、举办市场活动,项目月均接待顾客超47万人次。
在一个街区之外,城市更新项目——外滩·老市府还未完全开放,已成为多个大型活动的首选地。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2025天使投资大会、2025数字金融发展论坛、宝玑250周年庆典、ARTnews年度主题展等11场文旅商体展重要活动在此落地。
外滩·中央和外滩·老市府是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的标志性项目,华丽转身后成为外滩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办公文化地标。“十四五”期间,黄浦对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性更新改造从“第一立面”向“第二立面”纵深推进,取得实效。黄浦区委书记杲云介绍,黄浦在外滩地区率先探索实施“三师联创”机制,稳步推进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实现近3600户居民居住条件改善、43幢老大楼产权归集。
据悉,黄浦在2022年7月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持续30年的大规模成片旧改这一民心工程胜利收官。“十四五”期间,黄浦累计完成旧改征收3.7万户以上。2023年至2024年,黄浦聚焦“两旧”——零星地块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发力,改造受益居民总量超过7000户。
消费引擎发力
黄浦区区长徐惠丽介绍,“十四五”期间,黄浦发挥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挖掘消费潜力:打造青春经济新高地,开拓银龄经济新蓝海,激活节展经济新动能,释放赛事经济新活力,重塑演艺经济新场景,做强首发经济新引擎,培育甜蜜经济新热点,把握入境消费新机遇。
如,黄浦引导支持商业企业自主更新,围绕二次元、潮玩、策展等周边产业,多点开花带动商业街区年轻化转型,目前南京路、淮海路、豫园三大商圈都集聚了青春经济的业态以及消费的人群。
聚焦老年人多样化消费需求,支持第一百货打造“银铃俱乐部”,推出餐券、理发、脱口秀体验、兴趣课程等60余种服务,将传统商场变成了老年人需要的“无压力社交场景”。
把握入境消费新机遇。今年上半年,境外人士入住黄浦宾旅馆超94万人次,同比增长56%;率先实现“全市通退”,设置了全国首台离境退税自助开单机,完成全市首单支付宝国际版支付。黄浦离境退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上半年以来开具申请单超3万份,同比增长近300%,实现商品销售额超5亿元,同比增长126%。
为民生“加码”
南京东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一家“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中心。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莹介绍,这里有智慧健康驿站,有社区食堂、日托所、城市书房,有提供专业照护的长者照护之家,也有市民健身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零距离”星荟厅等,楼顶更有“最美露台”,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共享空间。
不过,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氛围:满是熟人社区、代际融合的场景。城市书房、星荟厅常常可见学生、白领青年与长者混龄互动的场景;周边学校的孩子走进长者照护之家、日托所,“为长者读读书”“陪伴爷爷奶奶一小时”;食堂分时复用,在非餐点时段,老人可在此闲话家常、学生读书学习、白领青年线上工作,也成为开展各类活动、观影的场地,使长者、白领、孩童在同一屋檐下各得其所。
黄浦是全市老龄化程度最显著的城区之一,60岁及以上黄浦户籍老年人口占比高达44.8%。徐惠丽介绍,黄浦聚焦占比最高的老年群体,打造了“五边颐养”养老服务品牌——让黄浦老人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
“十四五”以来,黄浦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用最好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为民生“加码”,2023年和2024年连续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黄浦教育事业优质均衡,成功创建上海市儿童友好先行实践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获批建设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国家级实验区,让“学有优教”成为黄浦最亮的民生名片;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总量全市第一,老年助餐服务“全区通享”场所达到63家;就业创业服务升级,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在全市首推“黄浦创卡”无忧创业通道,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