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成宽 孙 瑜 滕继濮 吴纯新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累计孵化企业及项目215个、潜江龙虾品牌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鄂州临空经济区引进亿元以上临空产业项目288个……
8月25日至30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武汉市、鄂州市、潜江市等地,走进产业园区、试验基地、机场码头,看到技术创新、跨境电商、成果转化等正为消费市场注入澎湃动能,“创新变量”加速释放为“消费增量”。
技术创新让小龙虾消费“四季常红”
阳光洒落,潜江张家窑“四季有虾”试验示范基地的虾塘泛起粼粼波光。虾农们熟练地拉起箱笼,一只只鲜活的小龙虾从中探出头来。不久后,它们便将搭乘冷链物流车,“爬”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小龙虾在餐饮市场上持续走红,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夜市“顶流”。然而,小龙虾产业曾深受季节性制约,“春卖虾苗夏卖虾,寒冬腊月空塘趴”是传统养殖的真实写照,冬季无虾可卖的困境让许多从业者头疼不已。
2022年,素有“中国小龙虾之乡”之称的潜江,整合多方力量,在全国率先开始“四季有虾”模式的技术攻关。
“我们根据各季节小龙虾养殖和营养需求的不同对池塘进行了改造,比如,在池塘边坡最下端加了隔离网,防止小龙虾打洞进入夏眠或冬眠。”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说,研究人员还通过自主研发发酵饲料、选育“四季常青”的改良型苦草、运用生物物质循环技术等手段,成功为小龙虾营造了全年适宜的栖息环境,使其在冬季也能顺利蜕壳、生长。
技术创新让小龙虾消费“四季常红”。目前,“四季有虾”试验示范基地单季亩产最高可达200斤,在该基地冬季捕捞的小龙虾中,7钱以上的大规格小龙虾占比超过70%。“四季有虾”技术使小龙虾成功打入传统春节消费市场,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局面,进一步点燃了消费热情。
航空货运催生新型商业模式
8月26日上午10点,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北货运区公共国际货站内,叉车与转运车往来穿梭,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将一箱箱海产品装运上车。
“这批青蟹刚从印度加尔各答空运抵达,即将送往华东市场,从落地到端上消费者餐桌,最快只需半天。”鄂州空港货运有限公司货站管理部负责人刘晨璐说,“得益于便捷的通关流程,青蟹、龙虾、三文鱼等进口生鲜,通常在航班落地两小时内即可完成通关并提离。”
物流高效运转的背后,是科技的有力支撑。“通过智慧报关系统与武汉海关深度对接,我们实现出口货物‘自动运抵、秒级放行’;针对进口生鲜类产品,我们创新推出极速通道,实现运输途中预清关。”花湖国际机场企管部负责人岳斌介绍,今年上半年,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达24.9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61%。
与此同时,花湖国际机场这一货运枢纽,正催生新的商业模式——跨境电商。4月30日,中国(鄂州)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运营。“尽管才运行短短4个月,产业园已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园区已注册企业258家,入驻企业62家,实现贸易额3.1亿美元。”中国(鄂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负责人毕微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表示,中国(鄂州)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买全球、卖全球”的物流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上,更依托花湖国际机场的全球物流网络,构建起“跨境电商+产业带+临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
机制创新让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变产品
头顶多项光环的年轻创业者邰鑫来,曾受到全国多地招商部门的青睐。最终,他在两年前选择落户武汉,创立了湖北武创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创航友”)。
让他决心在此扎根的,是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对初创企业的全方位支持。“起步阶段,武创院以‘拨转股’的方式及时提供了资金支持;推进产业化过程中,又借助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我们对接了三家重要客户。”谈起与武创院的合作,邰鑫来赞不绝口。
在武创院的持续助力下,武创航友近两年发展迅速,初创团队已从10人核心小组扩展至三四十人规模,年订单量增长4—5倍,预计明年还将持续攀升。
武创航友的快速发展,是武创院高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重点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武创院副院长王慧中介绍,所谓“拨转股”是指前期以科研经费形式投入,待项目成熟市场化融资时再转为股权。通过这一机制,武创院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团队迈出成果转化的“关键第一步”。未来,该院将继续助力孵化创新团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