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科技领域,大模型无疑是最热门的赛道之一,许多公司纷纷涌入,希望借助这一技术实现业务突破与业绩增长。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想象中美好,并非所有投身大模型赛道的公司都能成为受益者。不少企业即便已经将大模型产品投入应用,却始终无法将其直接转化为实际收入,陷入了“投入高、收益低”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大模型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C端体验改善未能有效转化为商业收入,而成本端的算力、存储、人员等投入却实实在在,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主业牵制下的大模型布局:Unity的两难处境
Unity作为知名的游戏引擎开发商,其核心业务与大模型所需的发展路径存在一定冲突。在游戏领域积累的优势,反而成了其布局大模型的掣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Unity于2022年7月宣布与ironSource合并,彼时的合并体量足以与Applovin抗衡。合并之后,Unity积极投身AI大模型领域,不仅上线了包含多款AI制作工具的“AIHub”,还在2023年推出了Muse和Sentis两款3D资源制作AI工具。但遗憾的是,Unity的资源和精力始终集中在游戏业务上,无法为大模型业务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和人力投入。
体验提升难转商业收益:Snapchat的成本困境
Snapchat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的尝试同样值得关注,连续几个季度以来,Snapchat不断在其核心的滤镜产品中融入生成式AI技术,推出了涵盖动画混合、身体变形和图标生成功能的GenAISuite,为用户打造了更丰富有趣的使用体验。不仅如此,Snapchat还与谷歌云展开合作,为公司的AI聊天机器人增添更多生成式AI功能,并引入记忆功能以提升聊天体验。从用户反馈来看,这些举措确实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但从商业角度而言,却未能带来理想的收益。
在线广告业务的破局之道:构建理想商业闭环
在众多行业中,在线广告业务为大模型的商业变现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与纯用户端应用不同,在线广告业务能够将大模型的成本间接转移到投放端。企业在大模型上的投入,可以通过提升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和效果,进而提高投放产出比。当广告主看到更显著的投放效果后,会更愿意增加广告投入,而这些投入又能够覆盖大模型的成本,甚至带来额外的收益。
综上所述,大模型并非企业的“万能钥匙”,盲目跟风布局往往难以收获正向收益。对于企业而言,在投身大模型赛道之前,需充分考量自身的业务属性、资源储备以及商业变现能力,避免陷入“高投入、低收益”的困境,只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才能让大模型真正为企业带来实际价值。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