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董华
在数字贸易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新型贸易方式,正为浙江外贸注入持续动能。杭州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浙江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进出口2305.3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出口1788.8亿元,增长32.6%;进口516.5亿元,增长23.0%,进出口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
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所在地,杭州将于9月25日至29日举办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10年来,浙江通过深化产业数字化与贸易数字化融合,不断拓展跨境电商生态圈,推动“买全球、卖全球”双向通道更加畅通、高效。
“卖全球”更通畅:海外仓助力品牌出海提速
一批由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眼镜近日以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发往欧洲。该公司跨境物流经理冀孟孟介绍,这款自主研发的智能眼镜集拍照、通话、AI实时翻译等功能于一体,深受海外消费者青睐。“海关推荐海外仓模式后,配货时效缩短至1—3天,提升了海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跨境电商不仅为企业构建了高效出口路径,也成为自主品牌直连全球用户的重要桥梁。杰晞品牌管理(杭州)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负责人周凯丰表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可直接获取海外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产品设计,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今年以来,该公司生产的吹风机、空气炸锅等小家电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市场销量持续攀升,1—8月跨境电商出口额超6000万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为支持更多自主品牌借助跨境电商“走出去”,杭州海关开展行业调研与政策宣讲,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围绕商品归类、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强化指导,推动中国品牌从“出海”向“出圈”升级。
“买全球”更便捷:智慧监管实现“秒级验放”
在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仓库内,电商主播正通过直播向消费者推介进口商品。主播身后,仓库工作人员在货架间穿梭,迅速分拣出消费者下单的商品,集中进行打包、贴单。与此同时,仓库作业系统实时将订单、物流数据同步至海关通关平台,通过系统自动逻辑校验,实现进口商品“秒级验放”,迅速发往全国。
这一高效体验依托于杭州海关创新的“智慧监管”模式。在杭州综保区,关员通过佩戴“5G智能单兵”设备扫描商品条码,即可即时获取原产地、成分等关键信息,精准开展现场查验。商品条码作为跨境电商商品的“数字身份证”,被嵌入海关风险研判系统,可自动识别“同条码不同归类”“同条码不同价格”等异常情况。
“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涵盖2万余条基础条码和55条负面清单条码的数据库,将条码应用延伸至安全准入、质量监测、商品溯源等环节,实现嵌入式、无感化监管。”钱江海关驻下沙办事处主任王忭介绍。
“随时退”更安心:跨关区退货破解行业痛点
“网购退货难、周期长”曾是跨境电商消费体验的短板。以往,退货商品需“原路返回”,在规定时间内将退货商品运到原先发货的区域或场所。为保障消费者购物体验,电商企业需要在各个不同的“发货地”分别建设退货仓,由此产生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成为电商企业发展的“痛点”。
经海关总署授权,杭州海关率先开展跨境电商进口跨关区退货试点,允许全国消费者将退货商品统一寄送至杭州综试区退货中心仓。退货商品中品质存在缺陷的残次品将被销毁或退运出境,没有质量问题的商品进入放行区,等待电商平台和供货商下一步处理。
京东国际平台关务总监师少杰表示:“建立全国性退货中心仓后,我们组建专业团队集中处理全国退货订单,运营成本显著降低,消费者退货体验也大幅提升。”
杭州海关通过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对退货商品实施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比对销售数据与退货信息,关员结合实物验核实现高效监管。退货完成后,系统实时向发货地海关反馈信息,形成监管闭环。今年1—8月,钱江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进口跨关区退货商品18.3万票,货值6723.4万元。
浙江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折射出数字技术赋能下贸易方式的深刻变革。从“单向卖货”到“双向流通”,从“单点通关”到“全链智慧化管理”,随着数字贸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监管服务持续优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跨境电商已成为浙江稳定外贸规模、提升贸易效能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