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余嘉熙 通讯员葛慧君)9月24日,历经多日连绵阴雨的河南迎来晴天。田野间,玉米籽粒饱满,花生“白胖子”待出土,果园硕果盈枝。
据河南省气象局数据,9月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212毫米,较常年偏多2.4倍,22日至23日黄河以南部分地区更是遭遇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降雨虽缓解干旱助力秋作物灌浆,却导致局部土壤偏湿、病虫害风险上升,给部分地区秋粮收获带来难题。
难题当前,科技成为破局关键。在开封市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的玉米田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周富强正俯身指导农户:“连续阴雨易致玉米霉变降质,必须及时清理沟渠排水!”这是河南“送技下乡”保秋收的生动一幕。
秋播前夕,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已印发5条技术指导意见,涵盖麦播技术、品种布局、病虫害防控等关键领域,推动深耕整地、镇压保墒等技术落实到户,为农户送上技术“锦囊”。
“点对点”的技术指导,也加速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扎根田间。开封市尉氏县臻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卢军民的550亩玉米,凭借密植滴灌技术与水肥一体化管理,有望实现增产;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樊庄村种植户宋齐文的100亩小麦试验田,纳入水肥一体化高效用水示范区后,借助“中灌云”智慧平台,融合作物生长专家库、灌溉模型库及气象数据生成智能方案,亩产较普通地块增产近200斤;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西石桥社区,种植户张国强用无人机开展玉米人工授粉,成功减少产量损失。
从种植模式升级到关键环节指导,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高科技装备“入驻”,科技正重塑中原农耕图景。如今,河南农业已迈入机械化主导新阶段,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高出全国近14个百分点,小麦、玉米等粮油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丰收背后,保障坚实有力。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河南全省已备足338亿斤仓容、100亿元资金,可满足265亿斤收购需求。科技赋能下,中原粮仓的根基正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