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信心有底气,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再造辉煌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0月10日 10时25分

  编者按 历史见证壮阔征程,时间镌刻奋斗足迹。“十四五”收官在即,江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跃升,有力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本报今起推出“奋进‘十四五’ 奋力走在前”系列报道,聚焦江苏五年来各领域发展成就,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付 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眼下正是满目金黄的丰收季节,江苏也即将迎来“丰收时刻”:“十四五”以来,这个经济大省,交出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3.7万亿元,增量全国领先,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始终稳定在10%以上的亮眼成绩单。

  没有一份成绩的取得是容易的。这五年,是江苏经历疫情冲击、防控平稳转段、全力恢复的曲折前进的五年,也是面对愈发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坚定信心“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五年间,江苏自觉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奋进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好筑牢全国发展的“压舱石”,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体格”更壮,三次产业均衡增长

  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5个城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元,人均GDP超16万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这就是江苏的实力。

  今年上半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同比增长5.7%,经济增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实力的背后,是勇挑大梁的担当和共促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省上下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积极作为,推动三次产业均衡增长,让经济大省“体格”更壮——

  “江苏饭碗”端得更稳。田野间稻浪翻涌,河湾中鱼虾满舱……面对今夏的干旱,江苏再次有力保障了夏粮稳产,全省夏粮总产量284.3亿斤。技术赋能、产业融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托起“江苏饭碗”,“丰收”二字正从“秋后硕果”变成“四季常景”。

  农业兴、农民富,城乡发展更均衡:今年上半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以5.8%的增速跑赢城镇居民的4.8%,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1年的2.16∶1收窄至1.98∶1。

  “江苏制造”叫得更响。从C919大飞机到盾构机等大国重器,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小家电等全球爆品,都能看到越来越多江苏制造的身影。不久前发布的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江苏54家企业上榜。

  在制造业的硬核支撑下,2021—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5.6%,占全国比重从17.3%提高至19.2%。今年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持续夯实。

  “水韵江苏”擦得更亮。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江苏8天接待国内游客6075.15万人次,游客总花费644.93亿元,同比增长均超两成。“十四五”期间,江苏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分别增至26家、10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一业兴、百业旺。在文旅消费的爆发中,可管窥全省服务业的提质增效。近年来,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江苏通过“消费券”激活、“以旧换新”撬动、生产型服务业扩容等手段,拉动服务业再增长。今年1—5月,全省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达9.5%,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构调优,以更高效率提升能级

  去年底,特钢材料、大飞机、高端科技仪器、光伏等四个“高大上”集群再次入选“国家队”,江苏拥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4个,全国最多。

  长歌奋进,打造一个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五年来江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

  从江苏制造到“江苏智造”“江苏质造”,“智改数转网联”成为转型的一条“明线”。2021年12月,江苏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通过两轮行动计划加持,目前全省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转型,带来能级的提升。累计创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14家、卓越级智能工厂68家,15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全国第一,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1年的39.8%、47.5%,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2.1%、51.8%。

  放眼全球,以提升能级为目标,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奋力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五年间,作为开放前沿的江苏,一直与国家一起应对西方大国“脱钩断链”“去风险化”“关税风暴”等极限施压。

  强己,就是最好的应对举措。江苏坚持一边稳外资外贸,一边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支持服务,做大做强贸易新动能,支持出口产品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68.7%,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船舶海工、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双向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资纷纷选择加码江苏,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8家在江苏投资。2021至2024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累计超10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115.4亿美元,规模连续7年全国第一,外资利润再投资规模连续5年全国第一。

  栉风沐雨,江苏企业的足迹“走”遍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至2024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近400亿美元。江苏的影响力正远播全球。

  动能“换新”,以更强韧性挑起大梁

  一场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韧性的重要性。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锤炼韧性的关键。五年间,江苏加速推进动能接续转换,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已从耳目一新的词语变成处处可见的发展实绩。

  凭创新驱动积蓄发展新动能——

  今年7月23日,由太湖实验室牵头研制的我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在无锡交付下水。

  “未来”已来,源于江苏不断夯实、扩建的创新基座、载体,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起“实验室矩阵”;打造18家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全国居首;全省研发投入持续3年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南京、苏州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各地因地制宜,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推动江苏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绿色升级中寻找发展新势能——

  万里长江在江苏入海,“黄金水道”两岸,如今已“企业入园”“还江于民”。一边是传统产业转型焕新带来效益提升,一边是沿江公园创造民生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笔账”都是赚。

  节能、降碳、增效,“绿色焕新”大势所趋。国家级绿色工厂443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绿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

  以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开拓发展新潜能——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年吸引游客近3000万人次;10公里外,苏州工业园区AI、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拉动GDP突破4000亿元。

  江苏人文荟萃、文化发达,各地以人文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为江苏经济发展拓展新视野、注入新内涵。“苏超”火爆出圈,就是最好的注脚。

  放眼“十五五”,奋楫再出发。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向“高”攀、向“新”行的江苏,有信心也有底气,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再造辉煌。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