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体系:破解北粮南运难题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0月16日 09时41分

  本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的广州南沙港,巨轮泊岸,塔吊林立。一艘来自北方的10万吨级货轮正在卸货,粮食通过现代化输送系统,源源不断进入筒仓,每小时可卸8000吨。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威表示,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让港口整体效率提升了20%,而且实现了与腹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科技日报记者日前跟随中粮集团来到广州调研了解到,当前,科技正让传统的粮食物流焕发新生,守护着中国饭碗的安全。

  多式联运体系:破解北粮南运难题

  广州每天消耗的成品主粮约7500吨。长达3500公里的北粮南运运输线,构成了中国粮食流通的大动脉。粮食需要先由铁路运至北方港口,再经海运抵达广州。随后,一部分通过珠江黄金水道“逆流而上”至内河码头,一部分通过散改集转铁路挺进西南,还有一部分则直接通过公路完成终端配送。

  这一漫长链条对传统粮食运输物流体系构成考验。多次中转易造成粮食损耗与质变,各环节衔接不畅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拥堵。同时,运输成本与季节性集中运输压力,持续挑战着这条粮运大动脉。

  破题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

  “多式联运并非简单的运输方式拼接,而像指挥一支交响乐团,让火车、轮船、汽车等不同‘乐器’,协同奏出成本、效率与环保的最优和声。”中粮科工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涛解释道。

  “十四五”期间,中粮科工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

  在广州南沙港粮食通用码头,科技创新成果得到集中体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吨,这是国产2000吨/小时的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

  在卸船码头,7万至10万吨级的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足以满足一座超大城市一年的口粮供应。

  管链输送机:打通粮运“微循环”

  在中国的粮运版图上,遍布各地的平房仓、楼房仓、浅圆仓是北粮南运等跨区流通的关键节点。然而,当现代粮运体系迈向“万吨起步”的高效时代,这些关键节点却成了粮流提速的瓶颈。

  “提效不是为了单点升级,而是为了打通粮运‘微循环’。”中粮科工项目负责人胡亚民表示,“我们解决方案,是一把‘微创手术刀’——自主研发的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它就像一条灵活的“钢铁粮道”,能依循各类仓型的结构蜿蜒而行,快速高效地将粮食输送至指定位置。

  “过去,粮食出库作业,需依赖人工配合移动皮带机。如今,通过管链输送机提效,只需一键操作,出仓效率每小时跃升至300吨。”在广州市黄埔区区属国有粮库前,胡亚民说。

  科技创新不仅限于物流环节。在仓储环节,中粮集团研发的“六面主动控温”和“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仓储技术”,实现了绿色、精准、智能储粮。在加工环节,其自主研发的MMV型智能磨粉机,突破了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国内粮机行业关键难题。

  在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之后,粮食流通从“被动调配”走向“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从而支撑更高水准的粮食保障、提升农业附加值。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