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50%,今年前三季度持续攀升至51.8%;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9万家,均居全国第一……江苏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奋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挺起现代化产业的“硬脊梁”。
本报记者 张 晔
国内首个柔性太阳翼平板式可堆叠卫星、国内首台10兆瓦纯氢燃气轮机整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近日,在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一批江苏创新成果集中亮相,见证了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江苏以占全国约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当“十四五”迎来收官,江苏更是交出了一份亮眼创新答卷: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50%,今年前三季度持续攀升至51.8%;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9万家,均居全国第一……江苏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奋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挺起现代化产业的“硬脊梁”。
基础研究夯实底座
今年3月30日,紫金山实验室6G领域概念验证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旨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支撑6G六大场景技术验证,对接应用需求,促进6G技术早日落地。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是未来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今年,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国家大力发展6G技术的信号。“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尤肖虎说。
在紫金山实验室,尤肖虎带领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积极应对挑战,勇攀高峰。多年来,团队牵头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项目,扎实开展自主研发,攻克系列核心技术,成功搭建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10余项“世界第一”。
前沿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十四五”期间,江苏愈加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拥有越来越强劲的创新策源力。
2023年,《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出台,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投入1.3亿元建设江苏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面向战略性新材料、人工智能、原子制造、类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48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2024年,江苏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拓展系统布局。省政府设立24.8亿元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采取省地联合、省企联合等方式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江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居全国前列。
今年,江苏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引进世界一流科学家、与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和央企开展战略合作,实现研究能级跃升。紧随时代变革,今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设“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题。
目前,江苏已形成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江苏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并首创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打造200家实验室为基干的产业科技创新实验室矩阵。
区域创新“多核裂变”
2024年10月18日,在白鲸航线(常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鲸航线”),一架翼展近23米的庞然大物成功下线,这便是我国自主研发的W5000无人货运飞机。它以全球最大无人货运机型的身份,向世界宣告了低空物流规则的改写。
在日前举行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白鲸航线又与东南大学教授耿伟伟达成轴向磁通电机的技术合作意向。今年,白鲸航线还获得江苏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目标是将无人货运机载重从5吨提升到8吨,这相当于能多运一辆新能源车。”白鲸航线首席执行官胡震东说。
“十四五”以来,江苏分类施策增强企业“科创基因”,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目前,江苏高新技术企业已超5.7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新增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的独角兽企业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因地制宜,善于错位发展。在全球产业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江苏区域创新发展“多核裂变”态势鲜明。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焦点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城市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各有特色,各展优势。2024年,江苏省生物医药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543.9亿元、利润总额达730.4亿元,分别占全国15.1%、17.9%,均居全国第一。
量子计算作为颠覆性技术的代表之一,正以重塑全球算力格局的态势推动新一轮科技竞争。江苏在量子计算领域已形成政策、技术、产业、生态的全方位布局,成为全国量子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苏州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完成20比特量子计算机研发,实现了从稀释制冷机到测控仪表等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相关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100%,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今年9月发布的两份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极具说服力:根据《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二;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江苏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三、省(自治区)第一,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深改攻坚释放活力
2021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陈增兵带领团队创业,将量子通信软硬件模块从实验室样品迭代升级为产业化产品。
“我们团队有些专利产权属于学校,学校赋予团队长期使用权,可以先使用后付费。而技术迭代过程中产生的专利为校企共有产权,学校将这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给我们。”陈增兵说,明晰知识产权关系,帮助企业吸引千万元量级社会资本,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以及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等政策,架起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为了打破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现象,江苏以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为突破口,探索一条从实验室成果到生产线应用的“科技—产业”高效转化路径,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400余家联合创新中心,提炼征集企业解决不了但又愿意掏钱解决的“真需求”。目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为长三角地区超50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链接创新成果,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超1000项,合同金额超27亿元。
人才是激活全域创新的重要引擎。江苏不断培育和建强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技术经理人等科技人才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对接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在车间产线、田间地头转化应用落地。
通过深化人才、产业、资金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江苏重塑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布局战略科技力量,使创新源泉得到充分涌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展望未来,“创新江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走在科创“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