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 金 本报记者 颉满斌
10月的河西走廊,秋色正浓。在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甘肃省农工院”)位于武威市黄羊镇的试验基地里,一株遗落的青稞穗籽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沉甸甸的穗子,是该院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武威综合试验站站长张想平带领团队选育的糯青稞品种之一。
前不久,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考核中,该站从全国21个试验站中脱颖而出,成为榜首,这些糯青稞品种也成为备受农户青睐的“金种子”。这份荣誉是甘肃省农工院历时5年改革突围的生动注脚。
破局:人才洼地变成创新沃土
科研成果量小质弱,骨干人才持续外流,科研生活条件简陋,历史遗留问题众多,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无从下手……5年前,一系列问题让甘肃省农工院深陷“老院困境”。
“2019年以前,院里高层次人才和骨干科研人员不断流失,严重影响了正常科研活动。”甘肃省农工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士军回忆道。2019年6月,该院新领导班子上任,全方位开启改革,将“人才强院”和“制度创新”作为核心战略。
突围从筑牢基础开始。经过3年的积累,2022年,甘肃省农工院大胆迈向更广阔的创新环境。“兰州总部+黄羊基地”的两地工作模式,解决了该院区位偏僻、交通不便、科研低效、视野闭塞等痛点。同时,该院多方筹措资金,全面维修黄羊基地,更新科研仪器,建设人才公寓,开设通勤班车……
对此,2024年入职的青年科研人员谢海娟感受颇多。“业务上的‘传帮带’和生活上的关怀,让我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加之参与院里的相关培训,她逐渐掌握项目的申报逻辑,并快速融入科研环境。
5年来,甘肃省农工院设立创新基金,93%的项目由青年科研人员主持;推行岗位竞聘,实现“能上能下”;大胆起用年轻干部,科研部门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降至37岁……个体的点滴成长,汇聚成全院革新的澎湃浪潮。如今,该院的博硕士比例从2019年的30.3%提升至2024年的46.1%;40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达到57.8%;高级职称比例从30.4%大幅提升至45.7%,职称结构从金字塔形逆转为更健康的倒金字塔形。
激活:沉睡成果结出产业“金果”
机制是激活创新的钥匙。甘肃省农工院副院长魏玉杰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甘肃省农工院构建起“基础绩效保基本、奖励绩效看业绩、绩效工资拼贡献”的绩效分配体系,一系列打破常规的做法,为院所“唤醒”内生活力。从2019年的30条“老规矩”到今天的135项“新办法”,该院成功构建起“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标准管质”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后,科研人员奖励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从‘要我转化’到‘我要转化’,大家工作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魏玉杰说。
一场机制变革激活一池春水。5年来,甘肃省农工院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收益从118.7万元猛增至817.7万元,增幅高达589%。同时,科研项目总数增长346%,发表论文增长104%,出版专著增长350%,专利授权量增长5倍,科技奖励数量增长120%。此外,标准和新品种登记实现了零的突破,育成的多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扎根:好政策让青年人才活力迸发
清晨8点的试验大棚里,食用菌遗传机制解析应用创新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栾倩倩已和团队成员蹲在黄瓜架下,小心翼翼地开展人工授粉。这项精细活儿是她每日雷打不动的“晨课”,也是青年科研人员扎根一线的生动写照。
“从入职时每月450元绩效到如今二级岗的3003元,从跟着专家做课题到独立主持两项创新基金项目、三项省级计划项目,是院里的好政策给了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扎根的底气。”栾倩倩说。
栾倩倩的成长轨迹,是甘肃省农工院人才政策组合拳的一个缩影。5年来,该院职工人均年收入从10.4万元增至19.8万元,增长91.6%,其中人均绩效工资增长了10.3倍。
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留住了人心,更激发了无限的创新活力。2020年—2024年该院共申报项目432项,立项158项,项目经费达到3249.6万元。在这里,“人人撰写项目、人人申报项目、人人承担项目”的氛围已然实现。
“5年来,全院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改革,一步步从过去‘人才流失、成果沉睡’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形成今天‘英才汇聚、硕果累累’的新局面。”王士军表示,步入新的5年,该院将用实干践行科技报国初心,以奋斗执笔,绘就更加壮丽的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