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议美好未来 擘画发展蓝图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1月10日 13时49分

  2025年11月8日,《雕塑》杂志创刊30周年庆典暨学术交流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杂志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汇聚了来自全国艺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逾200人,共同见证这一中国雕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庆典在三十周年纪念短片《铸迹·致远》中拉开帷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雕塑》杂志副主编马文甲主持开幕式并宣读嘉宾名单,韩美林、隋建国、陆光正等著名艺术家通过视频送上祝福。

  致辞环节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了此次活动对推动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为山在视频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雕塑》杂志三十年来在学术坚守与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贡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郭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栋、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原副书记王少军、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石向东亲临现场,充分肯定了杂志在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提升民众审美等方面的积极作为。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中国雕塑学会党支部书记兼秘书长孙振华,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作为院校领导、学界专家也分别通过视频形式,期待《雕塑》杂志继续发挥其学术引领作用,持续推动中国雕塑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马斌也从科技与艺术结合、共促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进行了发言。

  《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在工作汇报中,深情回顾了杂志三十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从1995年创刊至今,《雕塑》杂志已成长为中国雕塑领域不可或缺的学术平台与艺术窗口,这一成就离不开各级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海内外专家的智慧贡献、几代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以及广大读者的长期陪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杂志将继续秉持创刊初心,深耕雕塑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搭建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主编朱尚熹详细介绍了2024年度奖评选情况。该奖项自2018年设立以来,通过严谨的评审机制,确立了技艺、思想与公共性并重的行业导向,构建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传承谱系,折射出中国雕塑界创作多元的繁荣局面。

  在的颁奖环节,大会颁发了“特殊贡献奖”与“《雕塑》杂志2024年度奖”。吴为山、曹春生、朱炳仁、比利·李等十位代表获得“特殊贡献奖”,表彰他们三十年来对杂志发展的卓越贡献。同时颁发的“《雕塑》杂志2024年度奖”涵盖公共艺术、原创雕塑、泛雕塑艺术等六个类别,刘远长、郭宝寨、宋培伦等艺术家荣获“国之大匠成就奖”。这些奖项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雕塑艺术发展方向的积极引领。

  下午举行的“新时期中国雕塑的未来走向”学术交流会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会议由《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教授主持,汇聚了全国数十位顶尖雕塑家、理论家和学者。

  在主题演讲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董书兵教授以《荒野艺术计划》为例,分享了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在自然语境中的实践与思考。他强调艺术与科技融合、与传统对话的重要性,展现了数字时代公共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则以《创艺术高度,求经济深度》为题,分享了他开创熔铜艺术的创新实践,探讨了传统工艺在当代市场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四场专题研讨依次展开,全面覆盖当前中国雕塑界面临的核心议题。首场研讨“文化根脉与当代转换——中国雕塑的主体性构建”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主持,专家学者们就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雕塑的文化主体性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辨析。第二轮研讨“科技浪潮与语言革新——雕塑边界的拓展与重塑”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中主持,聚焦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对雕塑创作语言与边界的深刻影响,展望了“人机共生”时代雕塑艺术的创新可能。第三轮研讨“公共空间与社会现场——雕塑的公共性价值再审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辉主持,探讨了在城市化进程从“增量”转向“提质”的背景下,雕塑如何超越装饰功能,更好地介入并激活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第四轮研讨“行业生态与产业基础——雕塑行业规范化与服务标准化的构建”由《雕塑》杂志执行主编范海民主持,与会专家就建立行业规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材料工艺标准等议题建言献策,为促进雕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朱尚熹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创新与创造是文明进程的底座,今天的研讨虽未达成具体结论,但开启了对雕塑未来的深入思考。他强调,在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雕塑人正共同见证并参与着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历史节点。

  三十年砥砺奋进,初心弥坚。本次庆典与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是对过去三十年历程的全面总结,更为新时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围绕“新时期中国雕塑的未来走向”所形成的丰富研讨成果,必将为中国雕塑的创作研究与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与方向指引,推动中国雕塑事业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