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叠、穿、绕、缠、剪……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小学的非遗课堂上,“90后”土家姑娘余启贵指尖翻飞,一片棕榈叶瞬间变作灵动蜻蜓,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石柱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写照。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作为武陵山区土家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非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十大类别,拥有3项国家级、22项市级和147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棕编历史悠久,是当地土家族生活智慧的结晶。
余启贵与爷爷余木兵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不断创新,通过短视频展示技艺,在全网收获260万粉丝,让棕编技艺走进大众视野。2022年,石柱县为“余木兵棕编工作室”授牌,相关部门提供5万元经费补贴,让老宅变身乡村棕艺坊,集设计、直播、研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去年工作室售出棕编伴手礼15万件,吸纳38名留守妇女就业。
“近年来,我们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推动非遗传承市场化、特色化。现在已经从单一传承转变为集教育、产业、文旅、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周卫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石柱大力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棕编等非遗技艺已被纳入石柱全县重点中小学教学计划,多所学校成为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年均培养“小小传承人”3000余人次。
非遗也从“家庭传承”转向“学校教育”。在长江师范学院的非遗课堂上,余启贵面对大学生们,手把手教他们学习棕编技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土家非遗,让大学生们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深入了解棕编技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针对非遗保护,石柱县在政策支持方面精准发力,不仅将相关实施规划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还设立专项资金开展重点项目抢救性记录。目前,已完成12项重点非遗标准体系制定,编撰出版《石柱非遗白皮书》《石柱土家啰儿调》等学术丛书,对重点项目实施建档记录。
与此同时,石柱县全面铺开“非遗+旅游”模式,产业支撑为非遗传承注入强大动力。西沱古镇“巴盐古道”复建,新建非遗展览馆,年均游客达15万至20万人次,成为热门打卡地;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结合民宿发展,制作特色产品,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8万元,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黄水旅游度假区土家“万人摆手舞”实景演出受欢迎,景区周边非遗商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成功创建国家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持续深化‘非遗+文旅’融合,打造非遗演艺、民俗街区,推进工坊产业化,扩大校园传承,完善数字平台,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石柱县文化旅游委主任秦翠华表示。
(本报记者田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