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容不得算法谎言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1月18日 09时07分

  一份书面意见中援引的两起“权威案例”,事实细节与涉案情况高度契合,却在司法审查中露出马脚——据近日《法治日报》报道,日前,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股权代持纠纷中,原告代理人为佐证观点而提交的最高法案例及上海一中院相关判例,竟为AI编造的虚假信息。

  司法审判的核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案例援引作为法律论证的关键环节,其真实性关乎裁判结果的公正性。AI虚假案例由算法基于关键词拼接而成,其危害显而易见:一方面可能对法官构成误导,干扰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另一方面则浪费司法资源,增加法官核查成本。更严重的是,若虚假案例蒙混过关,可能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动摇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虚假案例为何能进入司法程序?一方面,部分法律从业者将AI视为“减负神器”,过度依赖其生成文书、检索案例,忽视真实性核查义务。另一方面,AI生成法律内容的甄别技术尚不完善,司法实践中也缺乏对此类案例的核查机制与惩戒标准,这给了虚假信息可乘之机。

  AI技术并非洪水猛兽,其在法律检索、文书起草等方面的高效性,可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助力。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为AI应用划定边界,从而扬其长避其短。就此而言,法律从业者必须坚守职业底线,在援引案例、撰写文书时严格履行核查义务,通过裁判文书网、权威法律数据库等渠道核实信息真伪。此外,AI的迅猛发展也提醒法院,可将案例援引真实性纳入庭审审查范围,借助技术手段构建虚假信息甄别系统。

  司法审判容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份法庭材料、每一个援引案例,都关乎当事人权益与社会公平正义。所以,技术进步不能替代职业责任,效率提升绝不能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唯有各方协力、筑牢防线,才能既发挥AI技术的正向价值,又守住司法公正的生命线,让每一次审判都经得起检验。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