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游西藏”活动的启动开始了一场“破冰”之旅,不仅解开了西藏旅游“半年饱半年饥”的困局,也改变了人们对高原冬季的刻板印象。如今,这项活动的影响力已大大增强,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西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与积累,西藏旅游的底蕴更加深厚。从最初单纯依靠门票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游客,到如今凭借独特的文化体验、多样化的产品赢得市场口碑,“冬游西藏”正悄然升级,进入品质化发展的新阶段。西藏旅游已经实现了从“点状观光”到“全域体验”的转变,除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传统景点,更多“藏在深闺”的地方为人所熟知,还诞生了一批特色文化IP。
伴随着西藏旅游的“进阶”,旅游业的辐射作用日益显现,不仅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助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西藏的诸多地区,当地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受益者。他们中有的从牧民转变为专业的旅游服务者,有的白天干农活,晚上在实景演出中当演员。旅游业发展的暖流浸润着千万百姓,也让不少曾经默默无闻的地方声名鹊起,被誉为“桃花第一村”的林芝市嘎拉村就是其中的代表,在那里,桃花长成了“致富花”。
更可贵的是,生态保护意识也随之更加深入人心。在冈仁波齐山脚下的普兰县岗莎村,村民和游客走进“垃圾银行”,用捡拾到的垃圾兑换纪念品;历经数年不间断的绿化,拉萨南山公园从荒山蜕变为“四季皆有景”。正是有了这些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让西藏的绿色发展底色愈加鲜明,真正实现“四季皆可游”。
日渐成熟的旅游业也成为世界了解今日西藏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一窗口,西藏正在主动讲述自己的故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如果说始于2018年的“破冰”,回答了“西藏能不能发展冬季旅游”,那么,如今以“冬游西藏”为代表的西藏旅游发展实践,探索的则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让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体,如何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更加相得益彰,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期待这一探索能够不断为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