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坚守传统文化路上,有一批坚守者坚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求道者,关彦斌正是其中一员。
做汉语汉文的传道者
1983年出生的关彦斌已经有10年多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经验了。他先后在苏州大学、法国SKEMA商学院(苏州分院)、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XJTLU)等高校教授国外留学生中国汉语。他说:“到底教了多少留学生,我自己也数不清,真要估算一下,算上短期培训能有5000多人。”他的学生来自世界上20多个国家,最小的十五六岁,最大的有六十多岁了。
看到那些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能够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汉语知识,关彦斌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够担当他们的老师而感到责任重大!
潜心紫砂壶,做非遗技艺传承者
后来,关彦斌觉得光教学生太浅,因为他发现中国有好多优秀的技艺,优秀的传统手艺都丢掉了。于是,关彦斌萌发了学习一门非遗传承技艺的想法。他喜欢喝茶,因此对泡茶的紫砂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教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同时,他开始学习起紫砂壶的制作。对此关彦斌坦言:“做了5年,紫砂给予了我很多。”
提及传承非遗技艺,关彦斌总是摇头,说:“传承非遗技艺这个说法太大太重,我目前还担不起,现在只学了个皮毛。”为了学好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关彦斌早上6点不到就开始做活,到9点去学校上课,晚上6点下课后,他又要忙活到夜里10点钟才结束。这样的学徒生活关彦斌持续了3年,三年学徒期,做的都是半手工模具,基本上没有工资还得往里面贴材料钱。
后面2年关彦斌已经能够自己做简单的紫砂壶,提起制作过程,关彦斌眼睛里仿佛有光,说道:“做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泥性。泥的松紧、软硬,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停,要有手感。以打泥条为例,用搭子将最大的泥条打成泥片,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其实非常讲究力道,轻一分或重一分,都不利于壶体成型……”说着还不好意思的道:“我这个人说到紫砂壶就来劲。”
现在,关彦斌在汉语教学以及紫砂壶制作上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很多人都开始报道他的事迹。对此,关彦斌依然以平常心看待,表示“报道时多说传统文化内容,减少个人介绍”。如今国内涌现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弘扬者、坚守者,他们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希望中国之美能够绽放在世界每一处,让国风重新刮便神州大地。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