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焕新让千年戏曲活在当下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5月08日 10时23分

  光明日报记者 李 韵 高建进

  梨园科步程式与时尚街舞的韵律对话,机器狗与提线木偶戏的技艺共舞,戏曲名家与小传承人、小锣鼓手的携手演绎……4月29日至5月5日,这些别出心裁的场景,在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精彩上演。

  活动在集纳福建泉州本土戏曲基础上,联动全国6个省市珍稀剧种,会聚13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50多位海内外学者,推出42部经典剧目,并通过学术交流、文旅融合、创意市集等特色形式,让传统戏曲走进百姓生活。它既是一次戏曲文化的展演,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千年戏曲活在当下”的现实实践。

  本次活动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千年戏曲 携手焕新——2025全国南戏展演活动见闻

在福建泉州,戏曲展演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赵鹏超摄/光明图片

  代际接力做好戏脉传承

  4月30日晚,泉州府文庙前广场上,婺剧《连环计》鼓声如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楼胜与小传承人洪雨辰踏着鼓点亮相,辗转腾挪间,尽显英气。

  随后,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孔词》的鼓点便接力响起。4岁孩童蔡昱程熟练地司鼓奏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艳艳踏着节奏转身,引得观众屏息凝神。余韵未散,粤剧《帝女花·香夭》的尾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小敏与传承人文汝清,牵着小演员们缓缓退场,戏服金线闪烁,似在诉说“戏脉不断流”的内涵……

  “大手小手相牵”通常寓意代际间的互相关爱。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以此为主题打造了这段富有创意的表演环节,也勾画出一幅传统艺术代际传承的鲜活图景。

  据了解,展演活动举办三届以来,“古戏传承,大手小手相牵”的思路一以贯之。“第一届是‘大手牵小手’,寓意古老戏曲传承不息;第二届换成了‘小手牵大手’,寓意年青一代对古老戏曲的继承。这一届让‘小手与大手’一起演绎,展示三年展演活动取得的传承成果。”谈及展演活动的举办初衷,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团长曾静萍表示:“这些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艺术,是历代艺术家不断积淀的成果,我们受益于前人积累,也该添砖加瓦,让它更加完善,留给下一代,良性循环、持续传承。”

  融合破圈激活城市动力

  展演活动不只有“大手小手相牵”的深刻寓意,还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古典与时尚对话”的创新表演,探索拓展非遗传承发展的无限可能。

  木偶戏《驯猴》表演中,传承人指尖的细微颤动皆成戏眼,机器狗追随灵猴的弹吉他、跳迪斯科等特技表演,一场提线木偶与AI的跨时空互动展开;北京大学风雷街舞社的年轻舞者将梨园戏“十八步科母”手姿编进街舞,潮流的肢体语汇融入传统的戏曲科范,构建起“破界”“共生”创新生态。

  此外,展演活动还突出文旅促消费、创意促消费的特色。比如,通过剧目轮番上演,以线上引流、线下售票的方式,激发文旅消费活力;结合“泉州有戏·南戏十二时辰”游园会,配套开展系列文创、手工艺市集活动,通过“戏曲+”“文创+”开拓文旅消费市场;通过“南戏三行诗”等短视频创作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体验,把流量转为“留量”。

  近年来,泉州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将戏曲从“剧场艺术”变为可触可感的城市基因。“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文艺生态,有效壮大了戏剧受众群体,也通过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构建起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吕秀家表示,这些创新模式有力推动文旅消费规模攀升、游客接待量增长,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文旅繁荣发展的良性互促。

  “以高甲戏为例,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与泉州城市发展紧密相连。近一段时间,借助沉浸式演绎、文创开发等举措,泉州不仅打造出破圈的城市文化IP,更实现文化与产业共生共荣。”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说。

  学术对话解码发展之道

  在引人入胜的剧目表演基础上,学术与艺术也在这里深入“联动”。一场场“戏界漫谈”艺术沙龙、“戏界对话”学术交流会同步举办,戏曲大家、中外学者、院团管理者围绕戏曲编导演、人才培养、院团管理等主题,探讨古老剧种在当下的发展之道。

  “能够受到广大民众欢迎的剧目数量还不够多,‘高峰性’剧目更少,这会影响观众尤其是青年人走近戏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坦言。

  怎么办?守住“本”,追求“新”!国家京剧院原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认为,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善于继承、精于借鉴、胜于创新;二是“网红打卡店”与“百年老店”的关系,不能为了“网红打卡店”就没有“百年老店”。“近年来,我们推进‘当代艺术家创作经验大系’,记录这些艺术,就是留存一份文明的密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甘肃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周琪认为,戏曲发展体现了多元化,既有都市型现代化的新戏曲,又有更多基于基础继承上的传统戏曲,这就导致艺术创作形式也不一样,甚至传统剧目挖掘、整理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都会有微妙的区别。

  针对行业人才问题,江苏扬州市扬剧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政成认为,戏曲人员能否成为有用之才,取决于入职后培养是否得当。对此,我们采取“以戏带工、以考促练”的方法,不断打造艺术实践搭建平台,根据青年演员的自身条件,为他们量身定制剧目。

  千年戏韵,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