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小伙 60天复制的经典文物成国博新宠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7月15日 10时20分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场艺术展引起大家关注。展品中,一顶“九龙九凤冠”成了“顶流”。

  九条龙、九只凤、4800粒琉璃珍珠、近5000个零部件……这件用琉璃复刻的九龙九凤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上,和古代中国展厅内的明孝端凤冠遥相呼应,惊艳全场。

  这件作品的主创之一是一位年轻的00后小伙——山东淄博琉璃手艺人孙启烨。

  九龙九凤冠是明代孝端皇后的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真品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款凤冠是皇后在出席正式场合时佩戴的,是国博凤冠冰箱贴的原型。

  孙启烨说,琉璃凤冠的制作过程,是一场“在无数次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尝试。

  孙启烨学习古琉璃制作只有一年半,接到任务时,距离展会开始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了。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他遇到的一场最大的“硬仗”。

  顶着压力,孙启烨和工作室成员邹宇曦、陈屿强等开始了创作,几位创作者都没有亲眼见过凤冠实物,孙启烨说:“包括大小、比例都是在网上搜的数据。”当被问起“是否想过拒绝”时,孙启烨说:“想挑战一下自己,用淄博琉璃工艺复刻这件明代文物。”

  因为要呈现的作品与文物本身在工艺上有所不同,跨工艺制作存在很大难度,所以此次复制凤冠所采用的工艺需要针对冠身造型从零开始尝试。

  材料上,孙启烨选择了淄博特有的一种琉璃“软料”进行制作,这种材料操作难度极高,但成品的通透感与表现力令人着迷。

  复刻的过程中,“九龙”的制作最难,因为温度难以掌握,一个不小心,龙头就会“炸开”。孙启烨和团队成员的胳膊上多多少少都留有被高温琉璃碎片烧伤的痕迹。“我们做了60多条龙,最终只有冠上的9条是成功的,另外琉璃材质的凤凰造型也需要多次尝试。”孙启烨说。

  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孙启烨和他的团队在冠身的设计上,创新性地使用镂空设计,采用琉璃编织工艺让整个琉璃凤冠在视觉上呈现通透的效果。

  冠上的4800颗琉璃珠子也都是手工制作完成,再用电镀工艺镶嵌,耗时15天。上千颗小珠子需一颗一颗捏起来打孔,这个过程让孙启烨记忆深刻:“最小的珠子直径只有2.5毫米,捏起小珠子再打孔,真是难上加难。”

  加上两边的博鬓,后面的兽头,整个作品由将近5000个零部件组成,涉及的工艺有七八种。

  “失败多了并不可怕,总结经验继续尝试总能找到办法。”历时两个月精心雕琢,孙启烨团队终于复刻出了这件高50厘米、造型华丽庄重的琉璃凤冠。“作为年轻一代琉璃制作人,能够把淄博琉璃做出新花样,获得大家的喜爱,我们很有成就感。”孙启烨说。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