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苏超”热潮席卷青少年群体,近期,多地少儿足球培训报名火热,足球装备消费也显著增长。
“我们现在接到的咨询电话,跟去年相比增长了20%,4到6岁的小朋友会比较多。 ”南京某足球培训课程负责人表示。常州一足球训练基地负责人深有同感,他直言很多不懂足球、不了解足球的家长开始咨询足球相关的课程,过来试课和报名。
为保障广大家长及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避免消费纠纷,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紧急发布消费提醒。
报名前重点考察机构资质
南京市消协提醒消费者们理性选择培训课程,重点考察机构资质,并建议——
资质认证优先。报名前,务必核实培训机构的经营资质(营业执照、办学许可等)、教练员资质及场地安全性。避免选择无证或资质存疑的“黑机构”。
试课体验先行。切勿仅凭宣传或热度冲动报名,建议报名前先到机构试听课并亲自带孩子体验,观察教学内容、教练水平、课堂氛围及场地安全(如是否具备护具、急救箱等,草皮等维护是否符合青少年训练标准)。
明确合同条款。报名时务必签订书面合同(协议),签订前要仔细阅读并理解合同内容,重点关注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练配置、费用构成、退费规则、安全保障责任、请假补课办法、有效期等核心条款,对口头承诺务必要求其写入合同中。
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市消保委提醒,足球培训警惕“速成班”陷阱,赛事的火热也带旺了相关培训课程。消费者在购买相关服务时,要核实机构是否具备体育部门备案及教练员资格证书;应优先选择分龄教学、课程透明的机构,比如按基础分班、定期实战演练的规范俱乐部等。在签订协议前要明确退费条款、培训内容及安全保障责任,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额费用。
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市消保委呼吁,理性对待促销,对“足球培训速成”等广告宣传保持警惕,避免冲动消费。足球培训应选择正规机构,签订合同,要注意核查资质,选择具备办学许可证或体育部门备案的培训机构,核实教练员资格及培训内容。明确费用与条款,签订书面合同,明确课时、费用、退费规则等,避免“口头承诺”。同时,要关注安全与权益,警惕“高价保送”“短期速成”等夸大宣传,保留缴费凭证以备维权。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市场上的足球培训多采用预付课时费形式。南京市消协建议家长优先选择较小的课程包或周期较短的课程,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金额,不建议因促销或折扣盲目购买大量课时。无论线上线下支付,务必保留好付款记录、合同、收据、发票等凭证,明确款项性质,同时要及时了解预付款的使用情况。
“苏超”等大型体育赛事是全民共享的盛事,请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经营者诚信守法、规范经营。如在消费过程中遇到培训机构资质造假、虚假宣传、霸王条款、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请注意收集并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通过12315或12345投诉举报热线电话,或登录“全国12315”网站、“全国智慧315”小程序投诉举报。
足球装备并非越贵越好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自5月10日“苏超”开赛以来,江苏足球相关品类搜索量同比增长翻倍,其中苏州足球装备成交额全省第一。在具体品类方面,宿迁市足球战术板销量达到原先3倍左右,扬州护腿板销量上涨超200%。
对于选购足球装备,南京市消协指出,安全实用很关键,装备并非越贵越好。目前,“苏超”热潮带动了球衣、护腿板、足球鞋等装备,销量持续上升。建议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年龄、训练强度及实际需求购买装备,不要盲目追求高价产品。尤其是对于低龄初学者(4—6岁)来说,基础实用的装备更为合适。应把安全防护第一位。护腿板、足球袜等是重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务必要选择符合安全标准、大小合适的产品,并教导孩子正确使用。过于廉价的防护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要慎选。此外要购买官方正品才有保障。对于球衣等涉及俱乐部或赛事标识的产品,建议优先选择官方合作商或大型电商平台旗舰店,警惕假冒伪劣产品。
此外,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科学适度参与。南京市消协提醒,应以培养兴趣、强身健体为目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身体承受能力,避免给孩子过大压力。暑期天气炎热,还要关注防暑降温措施是否到位,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长,保证孩子有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对于某些培训机构推出的相关“联赛”等类似活动,应提前了解活动性质、目的、规则、安全保障措施以及是否额外收费,综合考量是否适合孩子参加。(洪叶)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