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岷花儿”唱响民族团结 共促振兴新韵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8月04日 10时13分

  西北广袤大地上,名为“花儿”的民歌,被誉为“活着的《诗经》”,宛如献给生活的情诗,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芒,更是各民族传情达意的“诗笺”。作为“西北花儿”的一支,“洮岷花儿”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肃岷县传唱了600余年。2013年7月22日,岷县与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为安置受灾群众,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黄河岸畔的肥沃土地作为异地安置区。1690户受灾的汉回群众从岷山脚下、洮水之滨迁徙至北湾镇“花儿新村”,即新坪、富坪两村。从那时起,“洮岷花儿”这朵承载民族交融密码的绚烂之花,从岷山洮河唱到了黄河之滨。10年来,汉、回同胞在黄河岸畔共建手足相亲的幸福家园,“洮岷花儿”也在这片土地上唱响了民族团结、共促振兴的新韵。

  团结互助绽放“致富花”

  “天下‘花儿’是一家,心贴心呀手挽手。各色牡丹一同绽放,美好生活向前迈进!”晨光熹微,黄河水泛着金波流淌,“洮岷花儿”的旋律在田间回荡。富坪村黄瓜种植基地里,翠绿藤蔓果实累累,回族群众马明正娴熟地在大棚采摘。

  10年前,马明在岷县山区种植药材,年收入不足2万元。初迁富坪,守着人均不足2亩的土地,他对新家园充满疑虑。

  “花儿新村”依傍黄河,土地肥沃,适合设施农业。2016年,新坪村几位汉族同胞率先种植黄瓜,6座辣椒示范棚纯收入3万元,让马明看到了希望。

  面对有种植意愿但遇到难题的回族群众,汉族乡亲纷纷伸出援手。从选种育苗到施肥防病,大家倾囊相授。马明发现技术门槛不高,但汉族同胞的热情更让他倍感温暖。

  在交流合作中,马明熟练掌握了黄瓜种植技术,大棚从1座发展到5座,年收入翻了几番。后来,他尝试将药材种植经验融入大棚管理,如熬制草药天然杀虫剂,环保有效,得到推广认可。

  如今,“花儿新村”田间地头,回汉群众共同劳作的场景随处可见。他们讨论技巧,并肩忙碌。这片土地因信任与协作焕发活力,一朵朵“致富花”竞相绽放。截至今年,两村建成3000余座连片日光温室,注册共用“花儿新村”商标。“花儿新村”黄瓜不仅走俏本地,更通过电商走向全国。

  除了大棚中的“绿宝贝”外,牛圈里的“致富牛”也鼓起了村民腰包。2019年,回族群众张彦龙获5万元免息贷款,购置4头牛,每头再获补贴3000元。如今,他家存栏肉牛超20头。“多亏宝贵哥。他医术精,我熟悉牛性,我们是‘黄金搭档’。”张彦龙指着正给牛打针的汉族邻居潘宝贵说,令他难忘的是2022年的一个冬夜,家里饲养的母牛难产,潘宝贵不顾严寒赶来,合力助产至凌晨3点,成功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记者在“花儿新村”采访时了解到,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民族团结协作的种子遍地开花,绽放成了汉回群众守望相助、共促振兴的繁茂图景。

  文化纽带浸润民族情

  2018年,“花儿新村”“岷漳情·花儿会”首次举办。文化广场人潮涌动,歌声悠扬。“洮岷花儿”作为承载新村群众集体记忆、见证多民族共生的“声音活化石”,是这场文化盛宴的主角。

  “先栽葫芦后搭架,花开了葫芦吊下。各族团结的力量大,黄瓜棚里开满了黄花花。”每逢“花儿会”,各族群众围坐一起,用歌声传情、舞蹈达意。孩童穿梭嬉戏,感受快乐温暖。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食,体验农耕,回味乡愁。

  如今,“岷漳情·花儿会”已连续举办7届,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连接汉回群众的情感桥梁。“在新坪、富坪,‘洮岷花儿’是文化纽带,一年一次的‘花儿会’把回汉群众的心越拉越近。”新坪村党总支书记陈永红说,“大家深刻认识到,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种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如春雨滋润心田。”

  正如陈永红所言,在“洮岷花儿”文化纽带的促进下,“花儿新村”形成了独特文化生态——既有各民族鲜明特色,又有共同精神追求,和谐幸福之花也在这片土地上尽情绽放。富坪村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展览馆,新坪村开办“农家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党的民族政策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好邻居”“最美家庭”榜样迭出。文化浸润下,“三个离不开”理念深入人心。

  富坪学校二年级教室的墙上张贴着回汉学生共绘的民族团结手抄报:汉族学生刘睿和回族伙伴张雨涵发明“互助浇水法”,刘睿记录数据,张雨涵用家传土法防虫,共同培育的“团结苗”长势喜人。活动拉近了孩子们的距离,更从小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

  学校的副校长史文敏曾为沉默的回族女孩马蓉忧心:“她刚入学时几乎一言不发。”通过课前古诗背诵训练,史文敏引导马蓉从逐字念读到流畅朗诵。如今,她踊跃回答问题,还成了“文化小使者”。“孩子们一同玩耍、共同学习,不分你我,这就是我们期盼的美好未来。”史文敏说。

  “五共”引领绘就幸福景

  在“洮岷花儿”浸润下,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已然呈现。

  如今,新坪村不仅是“黄瓜专业村”,更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新村”“市级示范村”。经济活了,村里闲转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发展经济鼓足腰包,村民见面,问候的话也从“吃了吗”变成“黄瓜啥价”。

  新坪与富坪共建的光伏电站年收益达430万元,其中,富坪村分到260万元,新坪村分到170万元,有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这十年,最珍贵的不是6000余亩大棚,也不是连年增长的人均收入,而是回汉群众携手摸索出的‘五共法则’——共学技术、共闯市场、共育文化、共治村社、共建家园。”富坪村党总支书记施万红说。

  回眸十年来时路,漫步今天的新坪村,光伏路灯映照着宽阔整洁的柏油路,错落有致的温室大棚与温馨美丽的农家小院相映成趣,幼儿园里不时飘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站在新建的产业示范园前,陈永红掏出一本珍藏的笔记本。首页是十年前村民按满红手印的土地流转协议,末页则记录着今日的答卷:585座钢架大棚巍然矗立,棚均年产黄瓜逾3万斤、增收超5万元。曾经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困顿村庄,如今人均突破2万元,实现了10倍的跨越,“人人有产业,家家能致富”的幸福图景成为现实。陈永红介绍,站在新的起点眺望,计划总投资900万元的“一路两环三公园”工程正全力推进,旨在构建“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产业链,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铺就新路,力争在黄河的臂弯里挺立一个乡村振兴的标杆。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