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重庆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连片的莼菜田在蓝天白云下泛着碧波,与青山相映,一幅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跃然眼前。
莼菜,是一种对水质和环境要求苛刻的水生蔬菜,其嫩滑细腻的口感,堪称至味。冷水镇党委宣传委员柴妮争说,每年夏秋季节,来这里观赏莼田美景、体验莼菜采摘、品尝莼菜美味、购买莼菜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冷水镇莼菜农业公园体验采摘的游客龙女士笑着说:“好几个盛夏都在冷水度过,这里凉快漂亮,比城里舒服。”这座占地110平方公里的公园,年吸引游客120万人次。
然而,30余年前,冷水镇却是另一番模样。作为石柱县高寒边陲的“穷山沟”,这里海拔高、气候冷凉,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八龙村村民们守着人均两亩“望天田”,种植传统农作物,产量极低。一年辛苦只能勉强维持半年生计。村民全昌奎回忆往昔:“以前种玉米、土豆,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年轻人全往外跑。”那时的冷水镇,贫困如影随形,发展似乎遥不可及。
转机出现在1991年。农业专家发现冷水镇高海拔、零污染的冷泉水与莼菜“娇贵”的习性完美契合,试种莼菜一举成功。这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冷水镇莼菜产业发展的希望。此后,产业规模如雨后春笋般扩大。如今,八龙村4000亩水田变莼田,全镇莼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
“很多村民都靠种莼菜赚了钱。”据冷水镇党委书记谭盼介绍,在发展模式上,冷水镇大胆创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让村民吃下“定心丸”。136户村民通过这种模式,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脱贫户许先林的550亩基地一年销售额更是近600万元。产业链延伸也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全县11家加工企业将“冷莼菜”变成了即食莼丝、莼菜面膜等35种产品,综合产值达3.5亿元,“石柱莼菜”成功跻身重庆“土特产”品牌第一方阵,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在莼菜产业带动下,冷水镇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形成“莼菜+旅游+康养”立体产业格局。莼菜主题公园、云中花都、滑雪场等景点串珠成链,旅游年收入达5亿元。21℃的清凉气候和90%的森林覆盖率,吸引3家企业布局康养产业。20余名“莼二代”返乡创业,直播团队单场带货超10万元。
冷水镇莼菜还实现了国际突围。2023年,八龙莼工坊签下699.5万日元外贸订单,实现石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营出口“零的突破”。2024年,以莼菜为代表的农特产品实现由原材料出口到加工产品出口、贴牌转出口到自营出口的“双突破”。到2025年,首批8000万美元的高附加值即食莼菜产品直航日本,冷水镇的莼菜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石柱县农业农村委特产中心果蔬科负责人陈纯亮表示,县里正打造国际森林疗愈度假区,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莼菜文化、享受康养之旅,力争2027年莼菜综合产值破10亿元,以产业振兴促乡村与康养旅游共发展。
(本报记者田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