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的丰富底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8月21日 09时27分

  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版画院,放下牧鞭的照那木拉握紧刻刀,精心创作。家乡草原的四季轮回化作精美的艺术品,远销各地,每年为他带来10万元的收入。

  67岁的照那木拉生活在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虽然高中时拜师当地著名版画家学习版画,但人生的前50年主要以放牧牛羊为生。转机出现在2010年,那一年,他业余时间创作的一幅版画被人高价购买,激发了他重握刻刀的信心。

  他从事的这项艺术为扎鲁特版画,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画家们以木板、刻刀、油墨为创作工具,通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版画作品。扎鲁特旗组建了由专业画师和民间版画爱好者组成的创作团队,草原牧民们纷纷拿起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照那木拉在扎鲁特旗版画院有自己的工作室。自从创作版画代替放牧牛羊成为他收入主要来源后,他每年多数时间在此度过。

  “草原风土人情是我版画的主要内容,每幅画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线上线下渠道都在销售。”照那木拉说,作为扎鲁特版画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现在带着10多名有艺术天赋的牧民徒弟,想让他们也通过刻画家乡山水增收。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祖辈们的技艺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牧民增收。

  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从800年前开始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奶食品文化,正在为牧民陶高创造每年数十万元的收入。像速溶咖啡一样包装的奶茶粉,各式各样的食品如奶酪脆脆、加果粒的奶皮、奶豆腐馅儿的月饼、奶酪披萨、乳清饮料……在她的奶食品工厂里,传统技艺基础上改良创新的种类繁多的新款奶制品,被装进时尚的包装里,通过互联网直播间远销全国。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用牛奶制作花样繁多的食品,称其为“察干伊德”。其制作技艺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陶高正是这一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牧民们将祖辈传下的手艺与现代人们的需求相结合,建立100多个制作奶食品的厂子,不仅让传统奶食品在传承中焕新,而且造就一个富民产业。

  “在内蒙古草原上,人们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丰富底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生机,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处副处长白青松说。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