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脆李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启示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8月21日 09时47分

  持续3个月的巫山脆李产销季刚刚结束,重庆巫山县政府就传来好消息:脆李已覆盖全县23个乡镇的6万余户农户、20万余名果农;李农户均收入2万余元,同比增长33.3%,户最高收入达120余万元。

  历时20年,巫山脆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

  20年前,在巫山脆李的故乡——巫山县曲尺乡,脆李仅零星分布于农户的房前屋后,少量脆李随长江客船运往湖北市场,售价每斤最高几角钱。这里山大沟深,土地坡度陡,多为荒芜的林地,乡里一直想用这些地块发展产业,但“种什么”成了一件让人发愁的事。

  思来想去,乡干部想到了本土的脆李。2006年,曲尺乡党委、政府动员全乡农户在老李树下移植新苗,每种一棵补贴1元钱,4年间脆李种植规模发展到1000亩,但产业规模依然不成气候。

  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脆李的独特性和富民性,开始大力发展脆李产业。目前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30万亩,为全县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作为,让巫山脆李成了实打实的富民产业。”巫山县副县长彭晓蓉说。

  “就连巫山脆李这个品牌,都来自市场。”巫山县政协副主席王柏林介绍,脆李最早不叫“脆李”,老百姓曾称其为“土李子”“老李子”,后来农户反映消费者因其口感脆爽而称之为“脆李”,政府因势利导,将巫山脆李注册为地理标志,并统一市场形象。

  一个独特的乡村产业赛道——“土气”和特色,让巫山脆李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巫山地处大巴山区,农村沿长江两岸依山分布,巫山脆李这种小众水果,不仅能在石缝中生长,而且适宜种在海拔200米到1200米的地方,可形成早熟、中熟、晚熟三类品种和持续3个月的销售周期。

  “早期的脆李个头小、容易开裂,育种成熟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脆李才具备了大面积种植的条件。”脆李选种育种带头人、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明说,如今脆李新品研发还在继续推进,国内一些知名农业科研机构也加入研发行列。

  对乡村产业来说,一方面要防范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防范自然灾害,而后者对巫山脆李是更大的考验。黄明说,目前病虫害整体防治技术已经普及,县里会在关键时间节点发出病虫害防治提示和技术操作小视频,李农们一呼百应,积极参与。雨水和干旱曾给李农造成较大损失,巫山已找到应对之策:推广单株覆膜,建设伸缩避雨大棚;强化灌溉,整治水池。

  20年磨一剑,巫山脆李品牌产生溢出效应:以其命名的白酒、果酒、啤酒、酸奶等商品层出不穷,春季长江两岸的李花吸引众多游人,夏季山崖上的民宿成为网红……

  维护好特色产业的独特性,市场带动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并且常抓不懈——这是巫山脆李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启示。(记者周文冲)

  

   新华社重庆8月20日电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