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安徽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构建——
连跨十一个千亿级台阶,只花了四年半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绿色,既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金融业的战略机遇。通过专业化的制度创新来引导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持续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近年来,我省以绿色逻辑建立涵盖贷款、债券、保险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品等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数据显示,近5年,全省绿色信贷规模由2021年底的4105亿元连续跨越11个千亿级台阶达2025年6月末的1.57万亿元,年均增速超30%,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碳”寻更多金融模式
最近,安徽新福兴硅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高透组建制造(特种玻璃制造行业)项目正在推进中。
项目快速推进离不开资金及时支持。“通过前期摸排,我们主动对接项目,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企业开展碳减排目标、转型计划可行性评估。”徽商银行滁州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最终向该公司发放了1.65亿元建材行业转型贷款。这也是安徽省首笔建材行业转型贷款。
近年来,转型金融在绿色低碳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重点服务于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
“滁州市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全省首笔建材行业转型贷款的落地,对于促进滁州市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滁州金融监管分局负责人说。
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部署,积极推动安徽省内银行机构立足自身优势,不断丰富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满足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修复和利用等多样化金融需求。
走进亳州市谯城区,不少乡镇居民的屋顶上都铺设了光伏板。原来,为提供稳定清洁能源,谯城区启动了覆盖21个乡镇的户用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项目总投资16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150万吨煤炭消耗。然而,在项目推进中,担保资质弱、回报周期长带来的风控压力,让这一绿色工程一度停滞。
“了解项目情况之后,省市分行组成专项小组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打破传统抵押模式,以项目未来的电费收益为主要还款来源,设计‘2年宽限期仅付息+运营期分期还本’的灵活还款节奏,精准匹配光伏项目收益周期。”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成功落地后,年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相当于种植2200万棵树。
多种绿色金融工具应运而生
在淮南市凤台县内,白色风机如巨人列阵。“多亏了金融支持,才能有这矗立的智能风机。”近日,华润凤台尚塘风电项目负责人坦言,采购、安装风机设备等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很高。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凤台县尚塘镇风速虽然偏低,但这里并网条件好,电力消纳有保障,度电收益较为稳定,具有较高的长期价值。”中国银行淮南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该项目的融资需求,为其批复了为期16年、近9.3亿元的固定资产贷款。
“9.3亿元的长期资金支持,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推进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理表示,如今,项目已经投入运营,年发电量超4亿千瓦时,可满足百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
绿色项目初期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回收期较长。为了更好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绿色融资渠道。
“我们指导银行机构初步建成专项机制、专业流程、专岗人员等‘六专’绿色金融组织管理体系,将金融机构绿色低碳转型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评价要求。”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安徽已经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品等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数据显示,目前,安徽银行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290.50亿元,同比增长8.40%;绿色承兑汇票余额288.28亿元,同比增长12.79%;绿色信用证余额145.17亿元,同比增长71.99%。
随着绿色金融体系加快完善,更多皖企的绿色低碳转型搭上了“顺风车”。
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动建信金融租赁公司采用“直接租赁+共同承租人”方式落地全国首单“户用分布式光伏”直接融资租赁业务;农发行安徽省分行探索“光伏+帮扶”融资模式向石台县提供40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屋顶光伏项目建设;华夏银行合肥分行积极引入国际资本服务安徽企业,为海螺新能源公司投放1063万欧元的世界银行“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电池储能促进项目”转贷款……
给绿色发展上“保险”
“树木产生的林业碳汇也能‘买’保险!现在我们护林固碳增添了新‘武器’。”8月19日,安徽康馨祥农业科技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7月,太平洋财险岳西支公司为他们签发了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单。
林业碳汇是指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然而,这种吸收看不到、摸不着,如何成为保险标的?
据介绍,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是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将合同约定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指数化,当损失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标准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标准进行赔偿。
此次签约的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单,在签订保险前和赔付阶段,保险公司与林业主管部门会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整个林地的碳汇增加、损失情况进行监测评估,确保数据准确,第一时间补偿赔付到位。
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损失补偿、风险减量、资金引导的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安徽推动辖内保险机构创设绿色保险产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保险需求。目前,全省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2.65万亿元。
“去年,芜湖市遭遇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单季稻普遍出现籽粒灌浆不饱满、结实率偏低等问题。我只能买水泵、水管等灌溉设备,采取请周边农户‘白天灌溉、夜间排水’的方式来调节田间温度,这花费可不少,资金不够用。”南陵县规模种植大户俞小红告诉记者,“还好我投保了高温热害气象指数保险,这份绿色保险,可帮了我的大忙。在核实情况后,中国人寿财险芜湖市中心支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将10万元理赔款发放到位,保障了后续农业生产的有序推进。”
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安徽金融监管局将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为绿色投融资和绿色项目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综合金融服务,助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