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8月28日 09时59分

  当千年壁画借助AI重新展颜,当古建跃然数字云端,科技正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本版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创新实践,追踪技术如何让湮没的历史清晰重现,让静止的文物“活”色生香。记者将和山西日报AI助手一起记录科技守护文明根脉的智慧突破,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连接,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数字文明对话。

  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10大典型案例发布,涵盖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数字文博、智慧旅游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我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成就和亮点,呈现新的文化业态或文化场景,体现了数字化或智能化手段、现代科技、前沿技术在山西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科技赋能考古发掘类 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创新采用地下考古方舱技术,于2022年及2024年分别建成两代方舱,最深达地下10米。方舱集环境精确控制、远程指挥、三维信息采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椁室原位精细化发掘。通过此项技术,团队成功获取了苇席、丝绸等大量脆弱有机质遗存,显著提升了考古工作的科学精度与文物保护水平,为田野考古范式革新提供了重要实践范例。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类 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

  云冈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借助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让石窟内的风化砂岩重获新生。该技术利用微生物代谢诱导生成碳酸钙/镁,其成分与原砂岩一致,实现了“零添加异物”的无污染修复,有效解决了传统材料强度不足、兼容性差的问题。2024年10月,云冈研究院引入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文物,目前已在室内试验中取得初步成果。

  科技赋能数字文博类 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

  大同市打造出基于北魏历史背景的“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融合NLP、ASR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链路智能交互。项目依托UE引擎构建高精度模型,邀请专家多轮评审,确保历史还原的准确性。该数字人已成为传播大同文化的新窗口,未来将通过多语言版本和海外社交矩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科技赋能智慧旅游类 山西·文旅云

  山西文旅数字化“总门户”山西·文旅云采用“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架构,汇聚超10亿条数据,形成全省文旅资源池。平台实现对全省390家A级景区实时智慧监管,并建成8个市级分中心,构建起全省一体、上下联动的数字化治理网络。其公众服务门户“游山西”更成为集信息发布、服务提供与深度体验于一体的智能文旅平台,全面推动山西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科技赋能动漫游戏产业(AIGC)类 国内首部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

  灌木文化推出国内首部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依托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动画生产平台,系统性解决了角色一致性、表演精确性等问题。该平台将AI技术深度整合于设计、生成、制作全流程,实现了从人力主导到智能驱动的生产模式变革,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与质量,为动画电影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音视频产业类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

  临汾市建成2万平方米精品微短剧基地,创新践行“城市即片场”理念,打破传统片场局限。在人才支撑上,突破行业壁垒,打造“星海学院特训营”、建立群演工作群等;并探索“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模式,有效激活产业链条,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拉动第三产业消费增长,致力打造国家级视听产业新高地。

  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类 忻州“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

  省级非遗“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代表性传承人赵永功积极推动榫卯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通过引进精密机械加工设备,提升制作精度与效率。项目撰写专业手稿建立技艺档案,并设计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让千年榫卯工艺焕发新生,探索了非遗在文化科技融合大潮中的创新传承路径。

  科技赋能实体文创类 晋城3D打印重现铁佛寺“二十四诸天”

  高平尚韵文化运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成功复原铁佛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造像,特别是对四尊缺失头部的造像进行了数字重建与实物复原。项目构建了“数字保存—创意开发—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开发出原比例模型及文创产品,既为文物建立了永久数字档案,也有效提升了文化影响力并带动了地方文旅发展。

  科技赋能语言文字处理和文化模型类 关公文化大模型

  由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等联合推出的关公文化大模型,整合全球关帝庙数据、壁画资源,构建起数字化智联平台。项目借助AI、VR技术开发展览交互内容,并开发出情感交互数字IP“关小忠”,已初步实现文创生成、故事编写等功能,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成为年轻人传播忠义文化的重要媒介。

  科技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和背景类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以其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之作,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作品荣获雨果奖、轨迹奖等国际大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三体》以宏大的世界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超凡的想象力,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读者,一时掀起了科幻热潮。

  报喜有话说

  做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题”

  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人工智能复原的壁画重现往日华彩,虚拟现实技术让观者漫步于千年前的晋阳古城,微生物修复术正悄然延长珍贵文物的生命,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所迸发的创新能量。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正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抓手,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这道“融合题”,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山西坐拥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国第一。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家底,传统手段已难以满足当代需求,而科技赋能则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全新路径。高精度三维扫描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实现对文物状态的毫米级监测与预警;多光谱成像揭示出肉眼无法辨识的历史信息;微生物修复术以生物方式解决化学难题,实现对文物“精准医疗”。这些技术不仅构建起预防性保护新范式,更彰显出科技与文化融合所催生的系统性创新。

  在传承领域,人工智能正成为解码文明密码的钥匙。山西博物院利用AI分析青铜器纹饰,识别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与演变规律;云冈石窟通过大数据重建古代雕刻工艺流程;应县木塔在数字世界“重生”,游客借VR技术沉浸式体验千年营造智慧。这些实践不仅打破文化遗产的物理限制,更深化了公众对文化内涵的认知与共鸣。

  科技与文化融合,同样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注入新动能。基于古建筑元素的AI艺术创作,融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于一体;区块链为数字文创提供版权保护与价值锚定;《黑神话:悟空》对山西古建的高度还原,更在全球掀起古建打卡热潮。这些创新成果证明,只有将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既有文化价值又具市场活力的新产品、新体验。

  然而,这道“融合题”仍面临现实挑战:高精度建模依赖先进设备与雄厚资金,跨学科人才短缺成为发展瓶颈,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仍有待完善。这一切提醒我们,技术只是手段,文化价值传承才是根本目的,融合必须在尊重文化本源的前提下推进。

  山西的实践充分表明,以科技赋能文化,不仅可实现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能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与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融合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深厚底气。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数字科技还将在文化遗产领域释放更大潜力。我们应把握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深化机制创新与跨界合作,真正做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强大的文化动力。

  纸上生花工作室出品

  文字:刘聪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