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上首次发布的《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显示,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过去十年,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此前在7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如今在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成为自然保护和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大多数生活在城市或乡村的人们,很难想象国家公园和自身存在怎样的联系。一些人不禁要问:建设国家公园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大家是否能从中获益?专家表示,事实上国家公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类生存需要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合适的气候,衣食住行均有赖于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的生态系统,是气候稳定器、是大自然中的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是惠及千家万户最普惠的生态产品。
在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多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就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全民共享,进行了探讨。
“老百姓可以从国家公园直接受益,也可以间接受益。”在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看来,国家公园是最美丽的国土、最原真的自然。老百姓拥有公平机会体验中国最美、最极致的自然,这是直接受益。
“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三大理念之一。专家认为,“全民公益性”首先要进一步确立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属性和国民福利性质,如采取公益性低门票价格制度等措施;同时,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全民共享的基础设施,让公民用实际行动回馈大自然,并从中陶冶真、善、美。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推动自然保护地提档升级,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8月15日,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省林草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太行山国家公园将在保护基础上探索科学利用路径,促进生态旅游、科研教育等功能融合,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国家公园作为全民共有的自然遗产,承载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专家表示,应全民共建、共享、共护,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